第(1/3)頁 無論那個年代,又或是那個國度,城市兵和農村兵之間最初都是有壁壘的。 人生經歷、文化、教育等等的不同,注定他們需要用足夠的時間才能獲得對方的認可。 更何況,顧西水來自高高在上的御林軍,呂三江來自被高層邊緣化的派系軍隊。 兩人雖同在一軍之中,但打完這一仗,死了,自然是一起去閻王爺哪兒報道,黃泉路上指不定還能成為朋友;活著,更多的可能是各找各長官大家伙兒分道揚鑣。 有著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可能,來自城市的步兵軍士和出身農村的騎兵軍士這一生都不會再相見。 這不僅僅只是因為戰爭的殘酷,更多的或許是因為兩個不同的世界。 但顧西水焦急的眼神讓呂三江心里狠狠一動,那像極了老班長,帶還是新兵的他去風雪中尋找負責搜索敵情的戰友。 那時的他就是如此看著前路,催促著生怕掉下馬的自己,快點再快點。 “喂,小白,那邊有你的朋友?”呂三江回頭問。 顧西水一愣,小白是誰? “噢,不對,應該是小白臉,問你呢!那邊有你的朋友?你不是四行營的嘛!怎么和我們67軍熟的熟悉?”呂三江一邊控制著馬速一邊裝作漫不經心的又問道。 周邊傳來幾個騎兵的笑聲。 雖是緊急馳援戰友的階段,但這并不妨礙他們聽呂班長打趣四行營的精銳們。 對于這支來自于中央軍擁有著稱號的部隊,小白臉倒是挺合適的稱呼。 前方的龔少勛也聽到了身后十幾米外傳來的笑聲,眉頭皺了皺卻也沒說什么。 樂觀是東北騎兵的天性,再艱難的環境,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腦袋掉了也不過碗口大個疤。 前方有數千日寇又如何?戰友亡了咱哭,但該笑的時候還是得笑。 這,也是一種氣質,屬于東北騎兵特有的氣質。 東北騎兵正是因為這樣的氣質,才能在數年前的江橋騎戰中大敗日軍騎兵,也才能從華北至東南無數次險惡的戰場上生還,并不斷充入新兵之后還能保持足夠戰斗力。 顧西水這才明白牽著自己馱馬的騎兵軍士是在問自己。 因為天生長了張書生般俊秀的臉,這也不是第一次有人用這個稱呼這么打趣他了。 只是,上一次這么喊他的家伙還是在一年多以前,被暴怒中的顧西水以軍中挑戰的方式揍成了豬頭。88師542團誰不知道團里來了個暴脾氣的書生上等兵,當兵兩年就可以干贏參軍四五年的老兵。 經此一戰,再無人這么喊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