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意味著,馬車馱運的速度,會比水運還要快。 更關鍵的是,水運取決于河道,在沒有河流的地方,根本沒辦法采取水運,此時就要人力開挖河渠。 路運則不同,路運的快慢取決于道路是否通暢與平整。 相比較造路與挖河,那肯定是造路來得便利,更何況,如今工部與冶造局還掌握了水泥這等戰(zhàn)略級材料。 “此物,冶造局已測試過?”工部左侍郎謝弦問道。 他仍感覺眼前這位肅王殿下的說辭太過于夸張,日行百里的馬車? 要是這玩意果真有這速度,還要水運做什么? 但是他仔細看了圖紙,卻感覺,此物的確大有作為,這是出于一名工部官員的判斷。 片刻之后,工部諸官員紛紛認可了這份圖紙,甚至人認為,有了軌道馬車,他們工部可以放下挖河修渠的工程項目了,畢竟倘若這軌道馬車的運載能力果真如肅王殿下介紹的那樣,那水路就可以直接淘汰了嘛。 不過對于這個論調(diào),趙弘潤還是持反對意見,畢竟,軌道馬車是可以人為摧毀的,因此,需要在軌道旁設立驛站,派兵駐守;而水運所依靠的河渠,怎么人為摧毀? 因此,無論是道路網(wǎng)還是水路網(wǎng),都是必須的,兩者兼顧,才能使魏國的道路呈現(xiàn)多元化,提高容錯率。 在隨后的宴席中,在場的諸官員們顧不上吃喝,紛紛開始議論趙弘潤所提出的『鋪設全國路網(wǎng)』與『建在運載軌道』這兩樁事。 在經(jīng)過了激烈的討論后,諸官員皆認為這兩項工程大有作為。 唯一的問題是,耗資太過于巨大,戶部不見得會批準——畢竟同時造四條兼顧軌道馬車的官道,這個工程量實在是太嚇人了。 要知道,當初工部負責修一條大梁到河東山陽的兵道,可是到現(xiàn)在還未徹底竣工呢——雖然當初并沒有水泥這件利器。 更要緊的是,戶部的背后,那可是襄王弘璟,而襄王弘璟,那可是與慶王弘信站邊的皇子,在肅王趙弘潤用兵鑄局故意刁難慶王弘信的眼下,襄王弘璟會輕易松口么? 不過對此,趙弘潤并不擔心。 因為他本來就沒打算要讓戶部出資——只有他自行籌資,他才有話語權,除了朝廷以外,他想讓誰用就讓誰用,不想讓誰用就不讓誰用。 『咱們走著瞧!』 腦海中浮現(xiàn)起苑陵侯等人的身影,趙弘潤暗自冷笑了一下。手機用戶請瀏覽m.閱讀,更優(yōu)質的閱讀體驗。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