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興安三年【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2/3)頁
趙弘潤的腳步頓了一下,在看了一眼高括后,這才繼續朝前走,口中問道:“楚國打算撤兵了?”
“大概是了。”高括點點頭說道:“自熊拓回壽郢繼承王位之后,楚國的壽陵君景云與邸陽君熊瀝,繼續強攻齊國瑯琊郡將近一年,但始終無法攻克。……此后,齊國使者「馮諼」出訪了楚國,齊楚兩國的戰爭,怕是要就此結束了。”
“唔。”
趙潤微微點了點頭。
他與高括的判斷相似——倒不是他覺得楚國無法戰勝齊國,只是這樣做的損失太大,雖然以熊拓舊日的性格,未必不會做出沖動的決定,但不能否認,熊拓在繼承楚王位子后,性格的確改善了許多,更加地謹慎以及注重利益,因此,就算熊拓決定與齊國停止戰爭,趙潤也不覺得奇怪。
點點頭,他略有些感慨地說道:“若齊楚兩國當真言和……那么,桓虎居功至偉啊!”
他為何這么說?
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是異軍突起的桓虎擊敗了楚國三天柱之一的上將軍項末,擊退了楚軍,或許魯國早已經被楚國所覆滅,而如此起來,楚國的勢頭便更為兇猛,所謂唇亡齒寒,在魯國覆亡的情況下,齊國就算暫時能夠擋下楚軍,恐怕也難以長久。
而現在的問題是,楚國沒能吞掉魯國,反而被魯國的將領桓虎狠狠揍了一拳,揍地有點發懵,這嚴重影響到了楚國「吞魯滅齊」的戰略。
“桓虎……”
趙弘潤停下腳步,負背雙手,腦海中回憶著他與桓虎接觸的過往。
桓虎此人,趙弘潤只見過他兩面。
第一次是在成皋合狩的時候,當時桓虎率領數百騎寇襲擊他父王趙偲所在的宿營地,跨著高頭大馬來去如風,既然擊破了當時護衛王駕的虎賁禁衛,讓趙弘潤首次領略到何謂‘悍匪’——他后來才知道,桓虎與其手下的悍匪,原來乃是韓國叛離的正規軍騎卒出身,也難怪那般厲害。
至于第二面,則是因為桓虎綁架了當時王皇后的弟弟王瑔,以此向鄭城王氏索要贖金,當時趙弘潤作為說客前去見了桓虎。
只是,趙潤這個說客當時很不稱職,那時非但沒有說服桓虎,反而激怒了后者,惹得桓虎一怒之下當著他的面,便將王瑔的腦袋砍了下來,看得趙弘潤目瞪口呆。
至此之后,趙弘潤就再沒有見過桓虎了,甚至于也很少再聽過桓虎的消息,畢竟那時候趙弘潤事務繁忙,也無暇顧及桓虎這個膽大包天的小蟊賊。
“桓虎,怕不是那么安分的人。”
趙弘潤皺著眉頭說道。
聽聞此言,高括頷首笑道:“陛下英明。……據青鴉眾在魯國打探所得的消息,那桓虎怕是有「鵲巢鳩占」之野心。在擊退楚國的項末之后,那桓虎在人前人后以挽救魯國的英雄自居,籠絡了不少民心,怕是所圖不小喲……”
趙弘潤微微皺了皺眉,問道:“魯王,就這么放任桓虎?”
高括聳了聳肩,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具體。
不過事實上,魯王公輸磐并非是沒有看出桓虎的野心,只是在他眼里,桓虎的威脅并不及「三桓」的威脅來的大——畢竟桓虎說到底是外來之人,然而三桓卻是土生土長的本土貴族世家,當然是三桓對王室的威脅更大。
轉眼到了二月,冰雪逐漸開始消融。
遠在中原的西北部,秦國的軍隊在迎來冬季后,再次對韓國的雁門郡發動了攻勢。
別說韓國,就連魏國也很佩服秦國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打了一年多都沒打下韓國的雁門郡,秦國居然還有這么高的興致。
只有一小部分人知曉,其實并不是秦王執意要攻打韓國,其實對于秦國來說,打誰都一樣——只要戰爭繼續維持,秦國國內就不至于出現問題。
否則,像什么土地兼并之類的階級矛盾,以及秦國一般平民沒有上位的機會等等,這些潛在的問題就會一下子爆發出來——這是軍功爵制的弊端所導致的。
不過據頻繁來魏國享樂的秦藍田君嬴謫所言,秦國與韓國,目前只是維持著交戰的情況而已——說白了,就是把武信侯公孫起擺在雁門郡,看看是否有機會擊敗韓將李睦,至于秦國本土,目前已將戰爭重心轉移到了義渠與西羌兩者身上。
起因似乎是義渠的羌王得到了西羌的支持。
事實上這件事,對魏國也稍微有所影響。
還記得前兩年,禹王趙元佲的次子、朔方守趙成岳,曾向朝廷上奏,言之前被他們魏軍從河套地區趕往北方的林胡、匈奴等異族,最近又蠢蠢欲動,屢屢在陽山、陰山一帶出沒,襲擊魏軍。
當時朝廷因為先王趙偲駕崩、正值國喪的關系,并沒有太過于重視,只是叫朔方守趙成岳「便宜行事」,畢竟魏武軍的主力,目前就駐扎在河套地區,想來也不至于發生什么變故。
在得到朝廷的回應后,原本就在抗擊異族的趙成岳,加大了力度,甚至于,還邀請云中守廉駁一同出擊。
也不曉得是不是趙成岳私底下給廉駁送了幾車酒,亦或是廉駁自忖在投奔魏國后寸功未立,使得這位原韓國北原十豪之一的猛將,響應了朔方守趙成岳的出兵號令,率領六千云中軍出擊。
值得一提的是,當得知廉駁率軍出擊后,雁門郡的李睦立刻高度戒備,簡直比面對十萬秦軍還要警惕。
不過最終,廉駁只是在云中郡北方大概五百里地的范圍內溜達了幾圈,擊破了幾個偷偷摸摸遷回來的胡人部落,斬了幾個自號勇士的胡人戰士,然后就高高興興地回云中喝酒去了。
雖然這對于異族的部落確實很殘酷,但為了魏國的利益著想,駐守邊戎的魏軍當然不能讓那些異族部落有再次返回河套的念頭——來一次就打一次,打到對方徹底放棄回歸河套。
但事實證明,為了生存,異族部落亦是不遺余力,明明才被廉駁、趙成岳、馮颋等駐守邊疆的魏國將領教訓過,但過了大半年,這些部落再次表現出企圖奪回河套的意圖。
這也難怪,畢竟河套一帶氣候溫暖、牧草豐盛,是天然的牧場,遙遠而寒冷的北方,如何會有比得上河套的肥沃土地?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識時務的異族部落,自忖己方無力從強大的魏國手中奪回河套地區,索性就臣服了魏國,以此作為代價,換取在河套地區生活的權利。
在朝廷的授意下,在朔方、九原、云中等地,魏軍們接納了這些臣服的異族,允許他們將部落搬遷到河套地區,不過要求這些異族換上魏人的服飾,并學習魏國的語言與文字。
在魏國的恩威并施之下,魏國的威名逐漸傳到北地,傳到北方的諸羌胡耳中,使得這些長久居住在北方、幾乎很少與中原聯系的羌胡部落,亦能得知,在富饒的中原,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叫做「魏」,比曾經與他們打過交道的「韓」還要強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