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興安三年【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3/3)頁
漸漸地,這些北方大羌胡部落,亦有商隊來到朔方郡,用以香料、肉類、皮制品為主的貨物,換取中原的茶葉、絲綢、食鹽、稻谷等等。
雖然交易的規模并不算大,只能說是雙方在嘗試性接觸,但前景卻頗為可觀。
更重要的是,魏國向這些北方、西北方的羌胡部落,表達了魏國以及中原的善意。
總的來說,魏國的西北邊境還算是平靜。
轉眼到了三月份,韓王然再次遣使者韓晁、趙卓二人來拜訪魏國,一方面是交割當初購置魏國那批淘汰下來的軍備的錢款,一方面向魏國這個中原霸主表示尊敬。
當然,這所謂的尊敬,說到底也就是糊弄糊弄人而已,至少趙弘潤就非常清楚,韓國目前正死死盯著他魏國的一舉一動,時時刻刻都想著趕超。
這不,在韓晁、趙卓兩位韓使抵達大梁之前,趙弘潤還收到一份青鴉眾的密信,是安插在韓國王都薊城的青鴉眾送來的。
只見那些青鴉眾在這份密信中寫道,自去年「大梁會盟」之后,韓國似乎就有意效仿魏國的種種改革措施。
首先是在提拔人才方面。
曾幾何時,韓國跟楚國一樣注重門第出身,且國家大權,始終被國內的王公貴族把持著,但是如今,韓王然效仿魏國的選薦制度,不重門第、唯才是舉,既為國家招攬到無數的人才,亦籠絡了平民階層的民心。
士族,包括與公族這些舊貴族相對應的新貴族,實際上就是后來的官僚階層,從歷史發展趨勢來說,這才是一個國家興旺發展的基石。
當時趙弘潤看到這里,十分驚訝,要知道當年魏國打壓公族,提高士族地位的時候,那可是經歷過一番波折的,畢竟以趙氏王貴為首的、包括跟趙氏王貴聯姻的貴族階層,怎么可能放任中下級貴族以及世家來奪取他們的社會地位呢?
縱使是今時今日,在魏國國內,公族與士族依舊有不小的矛盾以及利益沖突,只不過,王族強勢,因此公族與士族都不敢太過于放肆罷了。
而韓王然,居然能讓韓國的公族階層妥協,使其國內的士族有機會壯大,這讓趙弘潤意外之余,頗感驚訝。
事后他曾對禮部尚書杜宥說道:“似這般再過些年,縱使我國將釐侯韓武放回韓國,怕是也無法撼動韓然的地位了。”
杜宥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他也認為,韓王然不愧是能與他魏國君主趙潤相提并論的韓國明君,看似不顯山不露水,但實際上卻頗具手段,不可小覷。
而除了提拔人才方面外,韓國亦效仿魏國、在國內展開了許多工程建設。
比如說開挖河渠用以灌溉,在國內鋪設道路等等。
說起韓國鋪設道路,趙潤心中就感覺郁悶,原因很簡單,因為「水泥」的存在泄露了。
其實這件事倒不難解釋,畢竟韓人又不是傻子,以往建造一座城市需要十幾年、甚至更久,而你魏國倒好,幾個月就建成一座城池,這等神奇的建造速度,不引來韓國的奸細就怪了。
于是乎,縱使青鴉眾對韓國的細作日夜提防,且不知捉了、殺人多少人,但還是無法阻止水泥的存在被韓國得知。
在這種根本沒有什么所謂產權的年代,縱使明知韓國竊取了水泥的秘密,趙潤也只能將郁悶埋在心底。
類似的,還有魏國的軌道馬車,據青鴉眾送來的密信,韓國的工匠們目前也在鼓搗這玩意。
鑒于這件事,魏國戶部在主持將國內那批淘汰下來的軍備私底下賣給韓國時,暗自提高了價格,以此報復韓國這種不要臉的行為。
而目前,韓國派遣的細作,仍有不少人在小黃縣打轉,顯然是在打探魏國如何改善「鹽堿地」的辦法,盡管駐扎在小黃縣的黑鴉眾們反感于這幫人每日在縣附近打轉,偶爾閑著沒事宰到幾個,卻還是無法阻止這些細作繼續守在小黃縣附近。
對此,趙潤也是毫無辦法,畢竟韓國目前已經對魏國俯首稱臣,并且將姿態放得很低,時不時地送來各種貢品,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魏國還是趙潤,都沒有借口教訓韓國——你不能因為幾個無法證明是不是韓國奸細的奸細,就貿然攻打一個對你俯首陳臣的韓國吧?
鑒于這種情況,趙弘潤只能在韓晁、趙卓二人前來拜訪的時候,話中夾刺地說幾句,表示一下自己的不滿。
說實話,這一點屁用都沒有。
『如何想辦法給韓國下點絆子呢?』
鑒于韓國發展的勢頭,趙弘潤認為有必要再給韓國制造點麻煩。
畢竟他針對韓王然而設的那一招‘妙策’,恐怕大概需要好幾年才能逐漸看出成效,但在此之前呢?
并沒有考慮多久,趙弘潤便想到了兩招計策。
第一招,就是針對韓國盲目效仿他魏國的改革策略,給予針對:正所謂因地制宜,適合魏國國情的改革策略,未必就適合韓國,他完全可以從這方面著手,再推行一條專門用來坑韓國的改革策略,故意讓韓國效仿,給后者制造點麻煩。
至于第二招嘛,則是類似當年趙弘潤用「重騎兵」來坑韓國,讓韓國錯誤地將大量的財富用在歧路上。
不過,考慮到韓國已經被魏國坑了一回,這次想要韓王然上當,恐怕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從長計議。
“來人,將韓晁、趙卓兩位韓使請來!”
在有了主意后,趙弘潤吩咐左右道。
此人他并沒有注意到,有一位旗鼓相當的勁敵,其實并非是一件壞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