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得不說,楚水君麾下的軍隊,跟吳起的東甌軍、項孌的昭關軍,的確不可相提并論,這不,面對博西勒兩萬左右羯角騎兵的騷擾、突襲,駐扎有二十幾萬楚國軍隊的楚國本陣,竟呈現出疲于應付的局面——應戰能力還不如僅僅數萬人的東甌軍或者昭關軍。 這倒也不奇怪,畢竟楚水君麾下的軍隊中,雖然在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但其中卻充斥著大量的糧募兵,在面對羯角騎兵這種兇悍的騎兵時,哪怕十幾萬糧募兵,都不如區區一萬沉著勇悍的精銳好使。 這不,楚水君就遇到了這方面的麻煩:被羯角騎兵幾番突擊,導致糧募兵軍心渙散,毫無章法地移動,非但沒能有效地限制羯角騎兵的突圍,反而屢屢阻擋在己方正軍的前進道路上,害得那些楚國正軍無法做出有效的反擊。 這讓楚水君的面色很不好看。 雖然對于擁有幾十萬兵力的楚軍而言,似羯角騎兵的突襲,充其量也只能在他們身上咬下幾塊肉,并不能嚴重傷及根本,可是看著這些異族騎兵來去自如,心中難免也是懊惱。 只可惜,就算再懊惱,楚水君暫時也毫無辦法。 『罷了,就叫這些陰戎騎兵再猖狂片刻,待我軍攻陷昌邑,再來收拾他們!』 楚水君恨恨地想到。 不得不說,項孌、吳起二人并沒有使他失望。 待等到黃昏前后時,項孌麾下的昭關軍,就已攻占了東城的城墻,且順勢控制了城門。 歷來的攻城戰,一旦城門被敵軍攻破,就基本上判定了防守方的戰敗,鮮有能扭轉戰況的。 尤其是在兵力遠遠不如攻城方的情況下。 顯然,昌邑城也無法成為罕見的個例,在得知楚國軍隊攻克了東城門后,似安陵王趙燊等魏國王貴,便心生了撤退的想法。 不可否認,他們也希望能守住昌邑,但倘若事不可違,他們也不會選擇與城池共存亡——他們乃是魏國的趙氏王貴,這個國家還沒有到必須由他們做出犧牲的地步。 這里又不是大梁,更不是雒陽,它只是宋郡的一座城池而已,跟他魏國此前放棄的十幾座宋郡東部城池,并沒有什么區別。 “成陵王,請您慎重抉擇啊。” 在得知成陵王趙燊等人要撤退時,撫宋特使崔詠拉著前者懇求。 不是說能堅守十日的么?這才是首日啊! 仿佛是猜到了崔詠的心思,成陵王趙燊頗有些尷尬地說道:“我也沒想到,楚國聯軍中居然還有那等精銳……崔大人,不是本王駁你的面子,只是眼下城門已被楚軍攻破,我軍又并非商水軍、鄢陵軍、魏武軍,哪有什么起死回生的可能?與其在這里白白消耗兵力,還不如后撤,撤到定陶,重整旗鼓……” 崔詠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是他在昌邑居住了許多年,對這座城池已經城內的百姓早已有了感情,實在是不忍拋棄。 見此,成陵王趙燊勸道:“崔大人,以大局為重啊。” 最終,崔詠還是被成陵王趙燊給說服了,黯然地決定放棄昌邑。 一時間,魏軍從昌邑城的西城門撤退,包括縣令簡覜等本地官員、望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見機不對跟隨遷移的百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