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繡衣使者王賀快步從街上走過。 一邊記憶著自己走過的地方是什么位置。 “長安大道西北一段,北馳道路口。” “長安大道西北二段,紙廠路路口。” “長安大道西北三段,長安大道西一段路口。” 之所以要從長安大道走,是因為長安大道往北,還有很多農田。 這意味著,這里的閭里中,很多人擁有田土。 雖然不多,但聊勝于無。 而這些百姓無一例外的求著認識簡體字的人趕忙幫忙讀一下科學報。 王賀到了長安大道小學,發現這里被人圍的水泄不通。 老師正在侃侃而談:“第二期科學報說,一年春夏秋冬輪回,春是生機勃發的時刻,冬日是生機斂藏準備再度勃發的時刻,所以一年應該以冬天為最后一個季度,以春天為一年的開始。” “早在夏朝,也就是上古圣皇大禹的時代,一年開始便是在春天,如今咱大漢,恢復了這種歷法。” “大家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教室里正式的學生中,一個頭發被剃成桃兒的小孩興奮:“意味著馬上又過年啦!” 全場的人,無論是小孩還是來旁聽的大人,都笑了起來。 小孩兒哥的爸爸在人群中,瞪了他一眼。 小孩兒哥發現人群中的老父親投來了一個贊許的目光,更興奮了:“老師!是不是只有咱們才這么好的運氣遇到一歲過兩個年啊?!” 老師笑著:“那倒是,上一次改歷法已經有些年月了,春秋戰國時魯國改歷法時,連孔老夫子都還沒出生呢。” “不過改歷法不只是這么簡單。” 老師回頭用白堊粉筆在墻壁上寫了個農字。 寫這個字的時候,老師就想起,因為白堊粉筆使用量暴增,導致礦不夠用了,新挖開的白堊礦,卻發現了龍的骸骨。 聽說研究院有人已經投入了對龍骨的研究。 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活著的龍。 不過他不知道,這個項目已經被霍海給否了。 首先這個時代研究白堊紀,太離譜了,基本只能靠瞎猜,怎么研究都沒用。 而且,真龍就在皇宮里,各地里面挖什么龍? 霍海讓那研究員與其研究龍骨,不如去研究點別的。 要知道,發現恐龍骨頭,在歷史上這可不是第一批,當初吳王夫差的時代,吳國挖到了一節有車那么大的骨頭。 他們不知道那是什么,就派遣使者去魯國問孔夫子。 孔夫子博學多才知道很多上古典籍的記載,很快找出了對應的材料,說那是防風氏(巨人)。 后世不少人用這個故事說孔夫子違背了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勸告。 其實這真不算孔夫子的黑點。 平心而論的話,在大家都沒什么道德的時代,孔子的道德水品(公德)得有三層樓那么高。當然了指的是真實的那個孔子,不是后世腐儒編出來的那個孔夫子。 在這樣一個人的認知中,他的確知道什么生物有這么大的骨頭,他只是沒想到神話是假的世上是沒有神的而已。 孔夫子這么嚴格遵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人,都會把看到的恐龍骨往神話上貼。 研究員們會怎么樣!? 他們也不可能在缺乏技術手段的情況下研究出化石的真相,他們很有可能也會走上神話的認知路子。 那不就走歪了,浪費一個大好的人才么。 所以霍海就把這個研究給否決了,并且把化石用玻璃封存了起來。 理由是,研究這種完全摸不著頭腦的東西,是沒有頭緒的。 如果在其他研究中,意外得到了能驗證這種骨骼到底是什么的技術,再開始研究也不遲。 畢竟列位都是代表大漢最先進生產力的高端研究學者,人數就這點,與其研究摸不著頭腦的事情,不如去研究點實用的東西。 至于這些沒有頭緒的課題,留著有頭緒了再開始研究,或者等研究人員的數量暴漲,大漢多的是科研工作者時,也不遲。 這個說法也說服了研究院的人。 不過,霍海就算再怎么引導,也沒法掐斷別人的好奇心。 就好像,站在黑板前,老師寫了一個農字,出神好久,才回過神來:“新的歷法,準確的說應該叫做陰陽歷,又叫做農歷。” “所謂陰就是月亮,所謂陽就是太陽,在新的歷法中,月亮陰晴圓缺一個周期是一個月,十二個月是陰歷一年。而大地圍繞太陽轉一圈是陽歷一年,十二分之一的時間,就是陰歷一月。” 老師把太陽地球月亮的星系系統畫了出來:“我們腳下的大星球,就叫做地球,就是這個,而這個是月亮,這個是太陽。” “我們最新的陰陽合歷既包含陰歷也包含陽歷,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意味著以后再也不需要有經驗的老農去觀察其他野生植物動物的狀態去判斷是否可以種植了,再也不會有人種植晚了或者早了導致減產了。” “因為,太陽月亮重復一年又一年的規律是一樣的,所以按照新的歷法上標注的時間去種植,就能保證沒有早耕或者晚耕。” 小孩子們哪兒懂農事,只是懵懵懂懂。 倒是日月地三星的系統,小孩子們一眼就看懂了。 因為這段時間教學中有很多畫畫教學,也有數學科學教學,小孩子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示意圖。 而大人們,看不懂日月地三星的天體系統,但卻聽得懂農事! 以前所有人都有一個麻煩,去年點麥子時雖然從八月到一月都可以點,但實際上要收成好,點麥子的時間就那個窗口期。 每一年,他都有差距。 門口聽講的樂北夫就聽得很仔細。 他記得,自己前年點麥子是十月二十二,去年感覺時間不準,故意提前了幾天十月十六就點了,哪知道最后收成還是不太好,晚了。 以前無所謂,麥子那么難吃,種出來自己也不吃,都是喂雞用了。 但是今年開始可不行,樂北夫已經搞清楚了面粉的做法,那面粉做出來的無論是炊餅蒸餅還是烤餅還是面條餃子饅頭,哪個不比小米粥好吃? 從今年開始,自家田都要種麥子了。 雖然麥子產量吊打小米,意味著翻年后自家的糧食產量至少翻三倍以上。 但這可不意味著就可以隨便種種少收成點。 畢竟如果多種出一倍麥子,多出來的一倍麥子,就能變成雞! 這樣孩子就能吃到雞蛋了,老娘也能喝上雞湯了。 哪有人嫌棄自己賺的太多生活太好的啊?當然要認真的聽著。 樂北夫很清楚,如果陰陽合歷互相配合,真的能把日子定死的話,以后自己點麥子的時節,可以每年都固定在兩三天以內,保證絕對不會因為早種或者晚種導致減收! 自己累死累活在田里面勞作,精耕細作,也就比放養多生產百分之十而已。 現在只需要聽懂歷法,就能保證增產百分之二十五甚至更多。 聽懂歷法,比大半年的精耕細作都重要,怎么做樂北夫還不清楚嗎? 臺上的老師講著何為陰歷,何為陽歷。 什么叫做陰陽合歷。 二十四節氣在新的陰陽歷下如何確定的時間。 這些樂北夫一下就聽懂了。 但也有一些短時間內樂北夫似懂非懂的。 比如,什么太陽在天空一年中到達最北面的日子是夏至,是理論上最熱的時節,什么太陽一年中最靠南的日子是冬至。 這兩個日子剛好把一年分成了兩段,再選兩個中間時間分割一下,就成了春分秋分,把半年分成兩個季度。 這四個時間,大概就是陽歷的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和12月22日。 這個地方雖然聽不懂,但樂北夫還能記下來。 但是后面有講,因為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并不是剛好是一整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而是三百六十五天多幾個小時,所以每四年有一個閏年,閏年的二月多一天。 這個概念就和陰歷長期使用的閏月概念閏月多一個月混淆了。 樂北夫就沒聽懂。 但樂北夫大概明白了。 日歷上以后就有兩套記日子的方法了,一個是看月亮算的陰歷,一個是看太陽算的陽歷。 而陰歷和陽歷結合起來,就能指導生產指導很多東西了,所以叫做農歷。 最后,老師講到:“其實,陰歷陽歷并不需要大家去算。” 此時,課堂外,一群算日子算的青筋暴起的人愕然抬頭。 老師:“因為皇帝陛下,委托大天文學家落下閎,聯合皇家研究院,早就把前兩千年后兩千年的日子都推算出來了,每一年的二十四節氣都已經算出日子來了。” 老師拿出報紙上印了一整頁的大日歷:“這上面就是今年的二十四節氣的日子,只需要買回去貼在墻上,每天看,就知道什么日子了。” 一群為了增產,頭發都薅禿,化身為數學家的老農們:“靠!你不早說!” 老師攤手:“你們,也沒問啊!” “喂,我給孩子們講課的,你們白聽不說,還要質疑我是吧?” 有老農準備發飆,旁邊的人把他摁下去:“您繼續繼續!” 然后回頭小聲:“別特么造次,除了日歷,還有新農耕論沒有講呢!再說了你只聽今天?以后又遇到這種時候,怎么辦?你今天得罪了老師,下次咱們都聽不著課了。” “就是就是,你還敢跟顏老師造次,老實后面呆著去。” 當老師能為學生帶去知識時,老師自然而然的受到尊重。 當老師帶不去知識時,才會有疑問聲傳來。 老師繼續講起了科學報第二期的后半部分。 “首先,大家是不是苦惱一個問題,地種過一茬之后,第二年再種,糧食產量遠不如第一年,第三年更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