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章)霍氏銀行-《大漢有活爹》
第(2/3)頁
等過幾年發行改版時,也不遲。
至于銀行的其他功能,還要延后。
……
一群公卿王侯參觀完樣板房之后,意猶未盡。
里面很多小巧思,直接就能解決很多人的痛點。
這一個點兩個點,看多了之后,就變成全面的好印象了。
很多人都覺得,新式豪宅,吊打自己現在的府邸了。
自己那府邸怎么辣么差勁?
越想越覺得自己住的不行。
功成名就賺了錢,就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這話都不需要霍海去說。
別人中山王魯王都買了,其他在長安不買新房子的宗室是怎么回事?是太窮嗎?
哪個開國侯之后現在要是買不起房子,人家不得懷疑你家道中落?
更嚴重的是,你家連新房子都買不起,你資金流是不是有問題啊?如果你資金流有問題的話,我和你做生意得小心啊,萬一把我自己搭進去了呢?
很多沖動派馬上就想要下定,但霍海不接。
“明天開始,我會讓或是商行的總經理商富在這里等著大家來,研究院也會有專門的人在這兒幫你們按需求設計,現場畫圖紙確定方案,光給錢有什么用,重要的是服務,是高端定制!”
高端定制?確定方案?現場畫圖?聽起來就有點高檔上檔次。
“好好好,我明天就來。”
本來明天很多人是要當值的,但是,他們畢竟是給劉徹送錢,劉徹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隊伍繼續往北走,還是有很多人討論著買房的問題。
那沖動黨已經要掏錢了,那些等等黨,有的還要等等看,有的為了面子上掛得住,也放話要訂一套。
一路走過來,霍海都聽著背后的人說話,每一次有人大聲:“我決定了,訂一套!”
霍海笑容就更甚一分。
嘴角都裂到耳朵根了。
一直到聽到大河濤濤的聲音,討論才停下。
雖然已經知道渭河北移了,但親眼看到新渭河,還是讓人震驚的。
霍海看到新渭河,終于舒服了,這是后世渭河該在的位置。
而此時,橋梁穩穩地橫亙在渭河之上。
上面很多人在通行。
百官也發現了這一點。
監造的人驚呼:“這居然是一條跨河的橋!”
“這可是渭河啊!”
監造的人大部分是官方匠人,屬于官吏,等于后世工部,但又不完全等于,他們主要還是實事兒干得多,主要負責宮殿修建城市規劃武器鎧甲輜重制作等等。
修橋鋪路對他們來說是業內的事兒。
但就算是他們,也沒想過長達一百多米的大橋!
準確的說是兩座大橋。
一座寬二十多米,是水泥結構的。
另外一座寬十米以上,看得見是石拱橋結構的,但橋面也用了水泥。
百官也是爭先恐后看熱鬧。
此時不只是百官,長安城里很多人都已經從馳道跟過來要看熱鬧了。
天塹變通途,這可是古今未有之盛事!
雖然天塹以前不在這兒……
其他人都上了橋面去感受,而監造的人,跑到旁邊去觀察橋下的結構。
十座高出水面很多的人工小島間距一樣,橫在河上。
小島上起的橋墩,撐起了上面的橋梁。
這橋洞很大,目前最大的航船,也最多只有這橋墩下五分之一的高度。
很明顯以后運河上也是這種橋,只是運河比較窄,用不著這么多橋墩,只需要兩邊有橋墩就行了。
“提前修好橋墩,等著通水么?”
有人馬上就想到了:“那本來就通水的河流怎么辦?”
旁邊的人:“研究院的人早就在研究了,你與其自己想,不如去問問?”
監造的人這才意識到,研究院那邊的技術,早就把監造打的找不著北了,自己如果不去研究院學習,搞不好以后要被淘汰掉。
現在到處工程那么多,以后研究院很多人出來都有大工程經驗,自己雖然是官員卻沒有這種經驗,要是陛下選人辦大事兒,會選誰?
自己最大的修橋經驗就是在灃河上游修過一座十米木橋,怎么和別人比?????上了橋,很多人放下心來。
在橋上踩著的感覺,和踩在地面沒有任何區別。
甚至因為是混凝土橋面,所以橋面比馳道地面給人的感覺還更扎實。
沒有任何的震動,也感受不到水流。
這就叫穩如泰山?
渭河的水似乎一點也不影響這座橋梁的穩定性。
那這橋的載重遠不止如此啊?!
雖然此時,除了橋中心的四米是御道,沒人去之外,剩下的十六米分兩邊,一邊八米,那人和車可是絡繹不絕。
其實一開始,霍海也想過跟劉徹申請取消御道。
但后面想了一下,不行。
之所以御道特權,是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性,避免有人沖撞御駕。
這道路中間留四米不能用,權當是隔離帶了。
唯一的問題是,雙方人不能互相跨越。
但是以前,河北面的馳道,中間就是可以跨越的,只是平民不允許隨便跨。
現在在橋上等狹窄路段還是保持御道,在寬闊的地方可以跨越就完事兒了。
至于后面橫向道路,到時候就要安排紅綠燈體系了。
到時候皇帝的特權就從御道不允許跨越,變成了皇帝出行,全程綠燈,車隊護送了。
霍海記得看電視劇時看過,抗戰時期上海灘就有紅綠燈,只不過是手工控制的。
目前還沒電,用升旗的方式控制也沒問題。
每個大路口需要人管轄是一定的。
群臣參觀時,劉徹站在橋上,看向渭河,霍海跟著在旁邊。
雖然那天已經提前來檢視過了,劉徹看到真正的渭河洶涌而來,還是覺得厲害:“一切都如同預計的一樣啊!”
霍海:“陛下,不是每次計劃都能完美實行,但是這一次成了,算咱們運氣好。”
劉徹:“是你預備方案多,如果這一條不通,二號河道自然會通。”
“對了,二號河道你準備怎么辦?填起來?”
目前二號河道是比現在的新河道要窄很多淺很多的谷溝。
霍海:“這個可有大用處,現在可以先種植綠樹綠草花朵,把城市兩邊隔開。”
“以后臣準備把新城的地下水全部通到二號河道,然后預埋大地下管道,或者修建成地下水道,讓污水從里面穿過。”
這樣一來,可以把污水直接在下游排放出去。
避免上游人口太多,導致這一段河流細菌超標污染超標。
還有就是,這個地方暫時不填平,是預留一條通道,未來修橫向的鐵路!
鐵路總有一天會來的,到時候第一條肯定是同關南下長安的。
而橫著的就很難搞了。
如果到時候房子修滿了,橫向的哪兒來的空間?
所以要修,就要提前規劃好。
至于現在。
“至于二號河道上面,可以先修一條橫向的路,來分擔濱河的道路東西向,以及新城南北向的交通壓力。”
劉徹:“你看著辦吧,我怎么感覺這些家伙買了房之后,新城的大部分建設費用都齊了?等后面的都是賺頭?”
霍海:“噓~”
這投資四十億有多賺,霍海都不敢直接說出來。
劉徹也明白了,自己接下來可以大肆取用人力物力了,只是要掏錢。
這錢從國庫拿出來后,在房子開售后,又會回到國庫。
錢這么走一遭,這人力物力就是這次房產大開發中自己能收獲的巨大利潤。
這一波積蓄的人力,可以得到一個新長安,自己還可以修建很多宮殿很多享樂設施。
至于物力,儲存下來能把匈奴打趴下,能讓整個北國來年沒有地方遭災。
隨便從國庫提取點,都能賑災。
關鍵是,這種享樂的建設,還不會被群臣反對。
一來群臣自己也在搞新式房子住,皇帝就不能搞了?
二來劉徹賺這么多錢,用修建大型建筑的方式把錢發出去,那是天大的好事兒啊,越搞,民間有錢的人越多,民間有錢的人越多,生意越好做。
誰去反對?
只是,這利潤大到了劉徹都覺得害怕。
劉徹思索了一下:“讓研究院想辦法,在通水的河道上也能架橋。”
“朕要把長安八水上,全通上橋!”
三輔之地還有附近來長安的民眾來的還是太慢了,被水擋住路了。
修路搭橋!
劉徹知道自己再怎么修宮殿都花不完這么多錢,只能想更多辦法花錢。
而修路搭橋,可以再度促進內循環!
霍海:“陛下,這算是朝廷項目嗎?”
劉徹思索了一下:“也行,就不用你去說了,朕讓李蔡去宣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