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大章)匈奴覆滅-《大漢有活爹》
第(1/3)頁
長安城的線纜規劃,可沒有那么簡單。
如果直接亂拉亂接,肯定是不行的。
這些年來,長安城的迅猛發展,讓大家意識到了一件事情,任何新生的事物,在長安,都必將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普及。
就如同現在,假設只簡單的架設一些小電線桿,給幾家工廠用。
倘若未來沿線的居民都要用電了,怎么辦?到時候,海量的電線攪在一起,就算是資深電工都不敢去碰線,每一次出現亂接電線需要修理,都直接隨機帶走一位幸運電工?
那肯定是不行的。
現在的電燈只能點五百個小時,萬一明天電燈能點一千五,甚至五千個小時呢?
那哪家哪戶不用電?
誰晚上無聊躺在床上,誰就知道光的作用。
這幾年煤油普及的速度快到嚇人,整個長安,晚上就沒有入夜就睡覺的,要么是蠟燭,要么是煤油燈,而且還有人家使用比較進階的,高科技的,亮度超高的氣化油燈。
如果電燈能使用了,必然是千家萬戶都要用的。
所以,要建立第一個民用發電廠,并且架設線路,一直到股票交易中心,那就不是開玩笑的,肯定是要搞成規模的。
而研究院除了電能研究之外的研究員,聽說之后,也是激動了起來。
反正那邊設計建設電廠和線路需要幾個月時間。
自己的技術,為什么不到時候展現一下?
反正有幾個月準備時間,到時候附帶著展覽一下如何?
這段時間,這電能展示會,這場劉徹欽點的晚宴,就逐漸被加入的項目填充成了大漢博覽會。
現在設計的流程是,從中午開始展覽,整個場地放置各種厲害的發明。
而在晚上入夜時,點亮電燈,開始夜宴。
為此,不只是研究院,還有長安的各個私人研究所,個個衙門、貴族、富商贊助的研究所,全部都動了起來,大量的東西選送。
這件事情,霍海安排給了黃霸。
黃霸接手這件事情,當然意味著……六年義務制教育的討論已經進入了尾聲。
黃霸在報紙上,在議院,在朝堂,舌戰群儒。
就如同當年的霍海一樣。
壓的幾乎所有有異議的人,都抬不起頭。
當然,霍海不是要把反對者一直壓死。
而是雙方都在拉鋸,在拉鋸中,一條一條的達成共識。
最終,共識也基本達成了。
大漢拿到了一條前世全球其他國家都沒有搞到過的特權。
那就是,任何高科技,有專利,商用必須申請專利擁有者授權。
如果不授權,禁止使用。
但!
大漢的官方機構和學校,可以對專利進行研究,進行教學。
目前,專利法的迭代已經成了一種常態,比如有人發明了可以點亮五百小時的電燈,如果電燈結構產生了百分之十以上的變化,那就是全新的技術。
如果外觀發生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變化,那就是全新的外觀技術。
如果是核心功能有了百分之五以上的變化,那就是全新的核心技術。
所以,如果大漢官方機構拿到了專利研究權,就意味著,大漢官方只要想,就可以把任何私人的技術轉化成自己的技術。
當然了,需要組織人馬投入研究。
這一點是博弈的結果。
霍海要避免有私人手握重量級專利,然后反過來鉗制朝廷。
當然,霍海也要避免,有官員看上私人專利,隨便奪取。
現在這個模式下,就算有人想要,那也要真槍實彈的找人研究。
這個專利鑒定有嚴格鑒定,也有嚴格規定和分類。
就算出現了少量的以權謀私的現象,也不會大規模發生。
可能部分腦子不清醒的商人,覺得這種模式他們會吃虧,卻不知道,霍海都把他們保護的護送到姥姥家了。
再說回來,任何一個技術,在一個更新迭代周期內,足夠用來賺大錢了。
如果是特殊情況,比如這個技術一直在迭代,但因為工藝或者材料的問題,不能大規模生產,那這種情況發明人自然知道只迭代而不申請專利,或者拿過時設計去占坑。
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霍海只能考慮到平衡大部分情況。
討論如火如荼,大家也很懵逼。
一個六年制義務教育,怎么最后討論到了專利法上面了。
但沒辦法,新時代就是這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
最終,劉徹讓黃霸和霍光聯合起草新的六年制義務教育法案。
其中,規定大漢元狩五年之前的十三州,全部采用六年制義務教育法案。所有孩子必須讀六年書。
如果家長拒不執行,那任何朝、政、市、工單位不得聘用這違法的家長。
而元封三年之前劃入大漢十三州的,全部采用至少是四年制義務教育。
處罰條件如上的同時,還添加了一條,如果拒不執行,那各地地管組織,不得租便宜地給違規人使用,并且要對其征收農業稅。
要知道,到現在為止,劉徹正在和霍海商量,把農業稅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增加朝糧繳納。
這個糧食,是必須要留一手的,為的是避免出現有些地方發生大災害時,而朝廷手里沒糧救災導致糧價暴漲的情況。
只要朝廷手里有糧,糧價就比較容易控制,用不著每次一遇到事情就動刀子動槍。
刀子和槍動多了,感受到威脅的奸商,只會隱藏的更深,叛逆的更厲害。
在這個區域內的人,基本上是比較窮的,主要集中在原本滇國和百越幾國加上衛滿朝鮮和三韓區域的人口。
他們如果不送孩子去讀書,就拿不到霍海和劉徹的便宜地種,也必須繳納別人不用繳納的高額農業稅。
而其他人只需要給百分之幾的糧食產量的租金,加百分之一二的朝糧。
只要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該怎么做。
這兩個檔位的六年和四年之間,差距其實就是中學的差距。
實際上這個六年制義務教育的教育水平,是等于前世的初高中也讀完的水平,只是廣度一樣大,但深度沒那么深,知識豐富程度籌不夠九年十二年,所以才是六年。
而基礎的四年,就等于前世的六年小學。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中央之國地理范圍內,但并不在十三州范圍內的區域。
這些區域,主要是西域,漠南漠北,青藏高原。
這些地方,住在有些地方,要送孩子去上學,有困難。
所以,這些地方推行四年義務教育,但并沒有處罰,并不強制,只是各郡縣要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盡量規勸所有小孩入學。
如果不入學,不允許入漢籍。
這看似比其他兩個地方的處罰輕得多,看似不痛不癢。
實則,最為嚴厲。
因為如果不加入漢籍,那就不能有漢姓,那出門就是低人一頭。
沒有漢籍,就沒法去務工。
這些地方幾乎沒法種田種糧,必須要打工才能活人,如果不打工,那豈不是死路一條?
但這一條通過,是最簡單,就連霍光帶領的群體,都沒有在這一條浪費任何口水。
很簡單的道理。
沒有接受過義務制教育,就等于沒接受過大漢愛國教育。
沒接受過大漢愛國教育,又是新加入大漢的領土上的人,你憑什么說自己是漢人?
不是漢人,就不允許入漢籍。這不是很符合邏輯么?
所以,實際上,籠統的六年制義務教育,在具體執行上,分成了三個檔次。
也比較符合各地的實際情況。
在整個長江以南,目前人口稀少,如果所有人都必須讀書到十六歲才能慢慢開始找工作,那實在是有點和現在的生活脫節太巨大了。
因為這個區域目前這個階段,十二歲幾乎就都結婚了,十三四歲孩子都抱在手里了。
十六歲才開始學習工作,十七八歲都學不出徒,怎么生活?
而且這個區域瘴氣各方面厲害,人均預期壽命比北方差很多,在醫療衛生提起來之前,本來就能活三四十,結果半輩子都在讀書,那肯定是不合適的。
減少兩年也對。
還有百越這邊本來就工匠氣濃郁,很多人家里有家傳手藝,入學是幫他們把自己的收益繼承的更好,而不是把現在的家業給放棄了。
舉個例子,如果不認識字的鐵匠,是打不了武器的,只能打農具,因為他每次打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就算感覺再厲害的大師,出品也不穩定。
而認字的鐵匠,懂那些科學道理后,就算是再菜,就算是敏感度和細節不如那個大師,頂峰作品不如大師,但至少每一爐出來都能保證是次頂級作品。
這樣兩個人,到底誰混得好?
誰對大漢更有益?
更不用說大師本來就是萬里挑一,而認字的鐵匠,隨便批量化生產。
鐵匠是這樣,船工,陶瓷手藝人,這些都是一回事。
整個長江沿岸急需大發展,所以義務教育才需要輻射這一區域,但因地制宜,所以才是四年。
至于長江沿岸的非故百越國人,那些老揚州人,那可就必須六年義務教育了。
多學兩年,才能保證本地的人能盡量在社會地位上占據主流,不被擠走。
在滇國,那邊情況也一樣,滇人現在大量聚集在成都通往天竺的新公路上,這條路也被命名為茶馬道。
這條茶馬道上,需要太多人力了,讀六年不現實。
黃霸接了這個活兒后,并沒有再鋒芒畢露的再繼續去搶奪主動權,而是主動把起草法案的主筆讓給了霍光。
第一是霍光在朝堂地位比黃霸高。
第二是霍光在議會地位比黃霸高。
第三是霍光是霍海的弟弟。
第四,黃霸很清楚,自己跳出去和霍光斗,自己根本不是霍光一合之敵,人家霍光翻手就能用點小手段把自己這種小人物給斗死。自己之所以一直占據上風,是因為自己背靠霍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