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章)昏與明-《大漢有活爹》
第(3/3)頁
到時候不是菲傭,而是歐傭。
這個發展過程是必須有的。
不過,霍海詢問不是真的想這么做,而是習慣性的試探,試探一下劉徹的掌控欲。
霍海對歷史不熟悉,知道劉徹晚年時開始窮兵黷武,大漢朝出現了許多問題。
霍海要確定劉徹是不是性格變化導致了這些。
目前看來,沒跡象。
不過霍海隨時都試探著劉徹的掌控欲。
聊得開心了,劉徹還在鎮上吃了頓飯,然后才得知,這兒壓根不是什么縣城,也不是鄉,而是一個亭。
就是因為靠近公路,最早開始發展,所以越發展越大,現在才具備了小城的規模。
行政上還是個亭子。
霍海這才想起,在城市化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因為時代變化而誕生的新城市,給抬起來。
劉徹又詢問,本地原來的鄉縣在哪兒。
才知道這兒是東昏。
東昏名由自秦始皇二十九年。
秦始皇東巡經此,霾霧四塞,命其地曰東昏,漢初因以名之。
大概二十多年前劉徹在這兒置縣,屬陳留郡。
這個地方霍海知道,這兒后世叫東明縣,是因為王莽新政的時候瞎幾毛在全國范圍內給城市改名字。
其中大部分名字太離譜了后來改回去了。
但是東昏這種本來難聽的名字改成東明,也就保留了。
不過現在這個時代還叫東昏。
霍海不懂目前的歷史,但是霍海懂漢末三國歷史啊!
東昏這個地方可謂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其實什么都不挨著,南靠近浚儀,北靠近濟陽。
劉徹來了興趣,要去東昏縣視察。
不考察不要緊。
一考察,整個封禪隊伍,臉都黑了。
東昏縣這個縣,一入眼,就是滿目的舊態。
劉徹大老遠就在望遠鏡里看出了問題:“車隊留下。”
這幾個字一出來,有個應該是知情的本地官員,瞬間臉色一變。
低矮的夯土城墻,甚至城墻上正有服徭役的人在砸夯土。
現在大部分城市快速發展都不要城墻了,基本不征發徭役干這個事兒了。
這兒顯得尤為特殊。
更關鍵是,服徭役的人,看上去有些瘦弱,不像那邊北路亭的男人那么健壯。
進來后才發現,這個地方的人,都過得不是很好。
全是土房子。
很多土房子并不是用夯土磚做的,而是泥巴直接敷在墻上。
下雨之后,墻土剝落,看起來破破爛爛的。
大街上沒什么生氣。
劉徹一開始還感覺不對勁。
然后發現了問題所在。
現在全天下就沒有幾戶有院子的人家里不養雞養鴨的。
那可是為了響應朝廷號召,多吃鴨子,給去北美的船隊和去北方考察的隊伍工作的軍人提供羽絨服用的!
還有自己想要吃肉的家庭,都有養狗,養豬。
而這兒的人,似乎自己都吃不飽。
這兒可是黃河邊!
這兒岸邊有肥沃平原!
就算說不上平原,至少算是個平坦的地方,種地養活這么小一個東昏縣,綽綽有余。
怎么會?
霍海皺起眉頭。
這兒,是一丁點的新政的跡象都沒有。
不對啊,東昏縣,霍海是記得的。
看過報告,上面是沒問題的啊?
霍海:“蔣不疑,去查,查東昏縣的縣立小學,還有私塾!”
如果這個地方的人認識字,那么公告他們就該認得。
如果認得,新商改推動就該暢通無阻。
如果新商改沒有推動,那反過來反推,那就是這里的學校出了問題。
從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學新學,這個地方雖然在黃河邊,是在平地上,但可不代表平原地區就不會被困在‘大山’里。
如果猜想準確的話……
蔣不疑很快回來報告:“教的是篆書。”
“學校里人不多,有十幾個學生。”
這下不只是霍海,所有官員都看了過來。
按道理,這個東昏縣再小,小學此時至少應該有千人才對,根據各地情況,除了官學,應該還有私人建立的小學,互相競爭,應該合起來有接近三千的學生才對。
怎么才十幾個。
霍海已經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本地地方官抗拒新商改,欺上瞞下,他應該在這里經營很久了,附近的豪族都靠他賺錢,所以幫忙殘酷統治。”
羅烈已經出去了。
過了會兒,帶了兩個人過來。
兩人來到穿著常服的劉徹霍海面前,看出了兩人是貴人,低聲:“二位貴人幫個忙,我二人借二位的隊伍隱藏一下行跡,好混出城去,去其他地方打工。”
劉徹疑惑:“你們知道外面什么樣?”
兩人點頭:“我們又不是傻子,怎么會不知道附近的人都變富樂,但是本縣縣令禁止我們搬家去其他地方,否則以流民論處。”
所謂流民,其實就不是民了,在幾十年前的觀念中,那是一種威脅。
有時候直接叫氓流。
各地接不接納氓流,全看本地縣官想不想開荒。
如果要增加人口,就開放開荒,收攬流民,但這樣容易被人舉報,理由是屬于大漢朝廷的地,被操作給了氓流。
只要舉報就有概率成功。
所以如何對付氓流,全靠本地縣官良心,可以收,也可以當犯罪分子直接抓,送去邊境戍邊,甚至稍微犯事兒,直接重判殺頭。
否則每年那么多死刑犯,怎么湊得齊?
以前大漢每年殺頭的人數,那可是以前大漢舉國百分之一到百分之零點二的總人口!
但這幾年新商改之后,出門務工成了正常的事情,各地都不會阻攔。
縣官們巴不得大家多出去務工。
把錢帶回來用,提升本地經濟。
這個縣明顯反其道而為之了。
劉徹:“朝廷不知道,那說明這里鐵板一塊,很多人都在幫他隱瞞。”
霍海卻不明白,這是為什么。
這么做后,誰獲利了?
按理說,這個地方叫做黃河灣,是東昏縣,處在后世東明縣西南方的位置。
是很肥沃很容易發展的地方,現在這里毫無發展,那……附近發展起來的幾個亭,變成小城市的亭……
霍海稍微一想,就知道好處誰占去了。
如果沒猜錯的話,當初自己的人把這里的地買下來不少。
而縣官是本地人,他后知后覺發現之后,想要在新商改中牟利,于是讓東昏縣不得發展,而同時聯合本地豪族在附近他們的土地上發展。
本地人為了生活,自然是一個個的往外逃。
這樣,那幾個地方就越發展越好。
而本地這個縣官不敢做太過分,所以只是欺上瞞下,但實際上沒有過多舉動,如果事情敗露,大不了一句‘思想頑固,不配合商改’,然后罷官。
沒有人真的來查這里,是發現不了真相的。
他哪兒是拒絕新商改,他簡直是把新商改洞悉的一清二楚,已經參透了法條公文!
霍海把自己的猜想說了一遍。
劉徹細想,的確只有這種可能。
也就是說,剛剛那個什么北路亭,反而就是他們這么發展起來的。
反而不是什么發展的象征,而是貪污的象征!
這個人這么做,必定不只是自己的問題,陳留郡的豪族和官員絕對不少參與!
現在在附近發展出幾個比以前的東昏縣還大的城市,光是地產開發就價值多少錢?
這簡直是在薅劉徹的羊毛。
關鍵是,代價是一整個縣的發展!
這得耽誤多少事兒?
劉徹抬頭:“查。”
羅烈:“查到后……”
劉徹:“殺。”
霍海:“去查那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學校吧,那應該是……人質?質子?”
劉徹這才反應過來,原來如此:“好個新商改第一大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