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現在的首相王曾,也是連中三元,先通判濟州,然后一年不到就被召試回京,宰相寇準對王曾很青睞,特地讓他在宰執辦公的政事堂考試,授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 又比如歷史上的今科狀元王堯臣,先同判湖州,一年多后召試回京,授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 所以單以為官的資歷來說,有前例在先,狄進還在地方立下功勛,如今授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并不過分,待遇還不及呂蒙正和王曾,主要還是年齡太輕。 呂蒙正直史館時是三十多歲,王曾直史館、王堯臣直集賢院,都是二十四五歲,而狄進十七歲,別小瞧這七八年的差距,晏殊為什么能在三十多歲就入兩府,為宰執重臣?不還是因為他以神童舉授官,十幾歲就入仕了么,按照狄進的年紀,哪怕接下來不破格提拔,按部就班地往上升,入兩府的時間都可能打破晏殊的記錄,自然引人矚目。 此時禮部官員就正色道:“太后有旨,狄三元過館試后,入垂拱殿覲見。” 狄進面色同樣一正,整了整衣冠,隨之走了出去。 然而當他來到垂拱殿外,并沒有能進得去,殿門緊閉,里面正有臣子在議事。 狄進等在外面,自是目不斜視,不能失禮,耳朵卻不客氣地豎了起來,隱隱聽到殿內有一道洪亮的老者聲音,似乎在御前爭辯著什么。 就這般聲音忽大忽小,足足爭了兩刻鐘,才平息下去,再過了一刻鐘,緊閉許久的殿門終于打開,七個人陸續從垂拱殿走了出來,皆衣著紫袍,正是兩府要員,宰執重臣。 陳堯咨正在其列,出門看到狄進,不免有些訝異,但旋即就想到了,定是館試通過之后,太后直接相招。 王曾、張士遜、魯宗道、張耆、夏竦,也都打量著這個站在垂拱殿外的后進之輩,眼中的意味各不相同,相比起來,曹利用只是掃了一眼,就不在意地移開,嘴角上揚,似乎還沉浸在方才的情緒中。 狄進的視線沒有與任何一人對接,只是作揖行禮,眼角余光就看著一道道紫色的朝服下擺從旁邊走過,聽著黑面木底的官靴,踩在地面發出的清脆響聲漸漸遠去。 再等片刻后,內官來到面前,輕聲道:“狄三元請入殿!” 狄進跟著內官,邁著不緊不慢的步子,來到殿中行禮:“臣狄進拜見太后!” 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太后,準確的說,是太后第一次見到他,畢竟隔著簾子,臣子是看不見太后真容的。 太后本來則能在科舉殿試中,面見今科士子,尤其是排名前列的,但她那時急于糾正八大王的過錯,放權給了趙禎,以致于也沒見到人。 此時珠簾之后,劉娥輕輕揉了揉眉心,振作精神,打量著來者。 一位英氣勃勃的少年郎印入眼簾,即便頭微微低垂,保持恭敬,腰桿依舊挺得筆直,有種朝氣蓬勃的出眾氣質,不得不說,見慣了年老的臣子,這位看得無疑更讓人舒心。 劉娥開口贊譽:“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狄卿聰敏通達,一心利民,亦有狄梁公遺風啊!狄卿可知,泗水縣彌勒教壇,已無百姓祭祀了?” 狄進道:“興修水利,墾辟荒野,軍民并豐,乃國之大事!泗水得縣令張廷贊所領,各地鄉紳所助,治理水患,整理耕地,變廢地為良田,百姓有安居之所,自不會受邪教蠱惑!” “此正途也!” 劉娥微微頷首,又輕輕嘆息:“然多有求功心切之輩,不顧百姓安危,一意圍剿,要將今日之良民,逼迫成明日之逆賊……” 狄進應了一聲:“是。” 劉娥話鋒一轉:“陳公權知開封府時,屢破要案,多有狄卿相輔,老身觀案卷,遼國諜探在京師秘立了一處‘金剛會’,可有此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