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遼國使節團入城的第二晚。 李允則府上。 狄進再度登門,帶著機宜司提點大榮復,同樣機宜司提舉劉知謙也來拜訪老師,四人碰頭。 當得知了今日四方館內外發生的交鋒,李允則目露贊許:“若非狄三元為館伴使,行非常之事,機宜司已是坐困愁城,陷入絕對被動的局勢了!” 說罷看向自己的弟子:“機宜司接下來難免多與遼人打交道,你要好好向狄三元請教!” 劉知謙起身,并沒有拿桌上的酒杯,直接心悅誠服地行了一禮:“狄伴使此番應變,令下官心悅誠服,還望日后能多多指點,當真是感激不盡!” 大榮復暗暗撇了撇嘴,看不出來,你小子也挺會進步的…… 狄進昨天險些喝吐了,自然也不想再跟自己人碰杯,對于這位不敬酒的細節還是很欣賞的:“劉提舉言重,此番也多虧了機宜司配合,不然難以在短短時日,將細節做得如此完善,不過歸根結底,現在還是拖延之計,危機尚未解除!” 今日所做的安排,不是真的指望將那位早就涼了的大使之子,定性為好色之徒或殺人狂徒,真正的目的,是把水攪渾,爭取時間。 本該死去的兒子被潑了新的臟水,蕭遠博一時間投鼠忌器,就不敢馬上進行原有的計劃,不然各執一詞,很難說會不會橫生枝節,將一場質問變成鬧劇。 但宋廷這邊也提心吊膽,尸體在機宜司里面躺著,又不知“金剛會”還有什么后手,同樣投鼠忌器。 所以狄進開始共享情報:“通過這兩日,我和遼國大使蕭遠博的接觸來看,能夠基本確定他是‘金剛會’嫁禍計劃的知情者,此來就是要質問發難的,因此言辭之中頗多算計,但他與‘金剛會’的溝通又不完全,至少對于我受李公舉薦擔任館伴使,還有我之前對于‘金剛會’的追捕打擊,事先并不知情!” 大榮復和劉知謙安靜聆聽,李允則問道:“據你的觀察,死在機宜司大牢的,會不會是他真正的兒子?” “我認為是的!” 狄進道:“遼國使節團應該都見過蕭遠博的幼子,并且知道此子中途離開,先一步來了京師,等到尸體一被發現,蕭遠博必然讓使節團上下都來證明,確定這個事實。而讓死士假冒貴人,統一口風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難免會暴露出破綻,一旦被揭穿,不僅遼人難以達成目的,反倒落下口實,我朝趁機問責,蕭遠博回去后必受重罰,以我對此人的了解,他不會抱這樣的僥幸之心,也不必冒這樣的風險!” 李允則微微頷首,繼續問道:“蕭遠博提及幼子蕭奉先時,有恨意嗎?” 狄進搖了搖頭:“此人城府頗深,個人情感很少流于表面,我看不出來。” 李允則道:“那他為了兒子的下落來回奔波,遼國使節團的其他成員,有表露出絲毫異樣么?” 狄進很清楚這位問話的目的,事實上他也仔細觀察過,卻還是搖了搖頭:“沒有異樣,至少在使節團上下看來,這父子倆人并沒有深刻矛盾……” 李允則皺起眉頭。 狄進補充道:“不過有一個線索,蕭遠博在路上,處置了貼身服侍蕭奉先的婢女。” 李允則目光一亮:“等不及回國?” 狄進點頭:“等不及回國!” 李允則舒出一口氣:“看來老夫的推測還是有些根據的!” 狄進笑了笑:“這也側面印證了我的猜想。” 劉知謙有些不解,大榮復則眼珠轉了轉,趕忙道:“狄公子與李公能有默契,我倆卻顯得愚笨了,還望狄公子為我們解惑!” 狄進笑笑:“兩位不明白也正常,我也是在和遼人使節團接觸后,才愈發體會到,遼人上下階層的尊卑分明,比預想的還要嚴格!這樣的國情,是施展不了‘荊軻刺秦,公子獻頭’之計的!” 究其根本,還是社會制度的區別,古代中原王朝的老百姓過得很苦,統治階層在絕大多數時期只是嘴上說說,實際行動根本不愛民,但至少有著“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水能覆舟”之類的思想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