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公孫策一襲綠袍,步履矯健,走入察院之中。 唐朝御史臺分三院,臺院、殿院和察院,宋朝沿襲,公孫策如今晉為監察御史里行,正是在察院上班。 歷史上的仁宗朝,是御史臺飛速壯大的階段,但那是發生在呂夷簡權傾朝野,仁宗提升御史地位,用來制衡宰相之后,那個時期的察院,正牌的監察御史有六位之多。 天圣年間并沒有如此,此時監察御史僅四人,且有兩位是兼職,另有實質差遣,并不在御史臺任職,反倒是兩位監察御史里行天天來此處辦公。 一人是孫沔,另一位就是公孫策了。 資質淺薄的公孫策原本沒有任何可能,但此前清剿無憂洞一役,被朝野上下寄予厚望的儒將劉平輕敵冒進,致使五百精兵在洞內幾乎全員覆沒,是公孫策代表開封府衙,成功設計剿匪,除此禍端,穩定京師,立下大功。 又有參知政事夏竦力薦,雖然也有不少臣子反對,但太后最終拍板,官卑而任,才干為先,同意了這項官職任命。 于是乎,公孫策由一位排名靠后的進士,成為天圣五年進士榜上首位入臺諫的言官,仕途一片光明,不禁讓朝野上下為之矚目。 不過公孫策真正走入察院,來到自己的工位上,卻微微搖了搖頭,覺得有些無聊。 無他。 太清閑。 吏員來來往往,早就將今日的書刊報狀,恭敬地擺放在桌案上,又為他沏好了茶。 接下來就是御史的日常。 一杯茶,一摞報,一坐就是一整天。 其中的報,既是邸報,也看民間的小報。 邸報是官方發布的刊物,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的新聞文抄,據說最早出現于漢朝,所謂“邸”,就是各郡在京城長安設有的辦事處,常駐于其中的人員,要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寫下來,然后由信使騎著快馬,傳送到各郡長官。 不過這個沒有確定,有史料考證的則是唐朝的“進奏院狀”,到了宋朝“邸報”徹底成型,而“小報”也是這個時期開始流行。 御史平日里的工作,就是翻看各種公關文報,同時從民間小報里也整理出小道消息,再由吏胥和同僚間不斷打聽,開始抨擊朝政,彈劾臣子。 所謂風聞奏事,不必獲得真憑實據,只要有風言風語,御史又覺得干系重大,那么他們就可以上奏彈劾,被彈劾的臣子往往要進行辯解,證明自己的行事是無誤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有許多作惡是很難找到確切證據的,或者說找到證據時就來不及了,御史的風聞奏事,便可以及時遏止大錯,制止局面向著更惡劣的情況發展; 壞處同樣顯而易見,御史的主觀占比成分太大,即便是那些品行端正,剛正不阿之輩,都難免予人吹毛求疵之感,有的懷著一己之私的御史,甚至無中生有,專司人身攻擊,引為功績。 公孫策卻不喜歡在那些雞毛蒜皮之事上挑刺,更看不起單純的人身攻擊。 在他的見解中,風聞奏事不是妄言妄語,因此自上任以來,除了發表一些政務相關的見解外,尚未對一位臣子提出過正式的彈劾。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