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狄相公的經略布局-《大宋神探志》
第(1/3)頁
并州驛館。
狄進正在寫奏劄和信件。
奏劄的內容,是遼夏動向,河東局勢,呈交中書。
書信的對象,則分別是呂夷簡、陳堯咨和公孫策。
狄進此番任命,朝堂的效率可謂雷厲風行,因為遼國和西夏異動,爭分奪秒,容不得慢慢商議定奪,他是擔任了救火之責的。
所以來到河東后,他也早早傳信機宜司,讓大榮復前來候命,將信先傳向雁門關外的遼軍將領蕭惠,爭取到前方的緩沖時間后,再來解決內部的矛盾。
與此同時,兩府還在激烈討論,河東路經略安撫正使的人選。
以王曾為首的一派老臣,極力反對狄進的任命,但現在任命已經下達,更改是不可能的,不過由于他是副使,還能爭取正使之位。
正使必定是資歷深厚的年長臣子,此人到底持怎樣的態度,會不會愿意支持狄進在前線的策略,朝廷給予的便宜行事之權,此人有沒有擔當魄力,都是關鍵。
狄進寫給呂夷簡的信件,就是圍繞此事展開。
當然,他的目的藏于字里行間,很是隱晦,表面上依舊闡述的是前線遼軍的動向,統軍蕭惠的性情還有河東帥司的人手短缺……
這位宰相從來不是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是一位可靠而又脆弱的盟友,各取所需時可靠,一旦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隨時會翻臉不認人。
所以狄進還要就朝廷與地方局勢做出分析,呂夷簡終究是老成謀國之輩,自會有所決策。
一封信足足寫了半個時辰,待得最后一個字落筆,等待墨汁干涸,狄進都不禁吁出一口氣:“經略相公還是不夠啊,我若為宣撫使,哪里還有這些事?”
真正能夠統領一路軍政大權的,實際上是宣撫使。
名字中帶了個“宣”字,體現的就是“代天傳詔”,這個職位由唐朝后期開始出現,到了宋朝不常設,最初是巡視地方、存問官吏百姓,后來演變為一路或數路的軍事統帥,撫綏邊境、宣布威靈、統兵征伐、安內攘外皆為其責。
比如慶歷八年,參知政事文彥博任河北宣撫使,鎮壓貝州彌勒教王則之亂;皇祐四年,樞密副使狄青出任宣徽南院使、荊湖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路經制賊盜事,一舉平定儂智高之亂;北宋末,童貫以太尉為陜西、河東、河北宣撫使,握有朝廷內外軍政大權,連金攻遼,后被遼大敗……
這才是貨真價實的路一級最高長官,軍政一把抓,比起經略安撫使、轉運使的權力范圍,要廣得多,轄內州縣各級官員,都得聽候調遣。
但這個位置真的太重要了,狄進如果已經入了兩府為宰執,那么他再去地方平叛或者面對敵國威脅,一路宣撫使是完全沒問題的,現在怎么也輪不到他來擔任河東宣撫使。
甚至他準備舉薦的人,或許能為河東經略安撫使,但依舊不夠資格擔任河東宣撫使。
既然沒有官方上的一把手,那么剩下來的權力分配,就要看各自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了。
韓億別看只是并州知州,但資格很老,素有威望,有鑒于并州的戰略重要性,這個位置上的人如果不是一條心,狄進無論是北上雁門,與遼人談判,還是西去豐麟府三州,與夏人交鋒,就都如芒在背,十分力得留下三分,以防不測。
稍作感嘆之后,狄進再度提筆,同樣以字斟句酌的謹慎態度,寫好了對陳堯咨和公孫策的信件。
“咚!咚!”
待得大事完成,敲門聲適時起,林小乙的聲音傳入:“公子,雷員外已經侯在堂內了。”
狄進將信件封好,直接帶出,交予同樣候在外面的榮哥兒:“快馬來去!”
“是!”
榮哥兒領命去了,狄進則帶著林小乙往正堂而去,還未到達,就見雷老虎那魁梧厚實的身體立在門口,想要迎上來。
狄進先一步喚道:“雷叔!你我兩家,不必見外!”
雷彪心中大喜過望,腳下依舊快步迎上,臉上卻沒有表現得太過卑躬屈膝,笑呵呵地道:“雷某早就知道,仕林是念舊的,但這聲叔實在受之有愧,雷家能與你往來,是大福氣,雷某還盼著沾一沾文曲星的貴氣,讓孫子來日能金榜題名呢!哈哈!”
“雷叔謙虛了,雷家皆豪杰之輩,怎的是受之有愧?明杰在機宜司幫了我許多,明純更是一員悍將,此番對陣夏蠻,也要他出力呢!”
狄進與雷彪坐下,由機宜司的雷濬和位于前線的雷澄談起,三言兩語間,就讓這個雷老虎樂得合不攏嘴。
相比起以前的笑面虎,這次是真的老懷大慰。
大兒子雷治繼承家業,二兒子和三兒子都能在朝堂任職有前程,雷家這才是真的站穩了腳跟,無論是地方還是朝堂,都有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能保數代富貴,還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當然雷彪很清楚,自己的兩個兒子并不具備遠超同輩的壓倒性優勢,能夠有如今的地位,究其根本,還是時也運也,找到了一個好的靠山,并且還是相交于微末之時,全程經歷了靠山的崛起。
越是如此,越要將這份緊密的聯系保持下去,在狄進初回河東,擔任要職,身邊缺少幫手的情況下,雷家更要竭盡全力地相助,容不得半分懈怠。
錯過這一次,等到對方入兩府了,哪還有他們賣力的機會?
所以寒暄過后,雷彪神色一正,主動改變了稱呼:“狄相公容稟,雷某這里有一些關于轉運使胡公的動向,胡公一心興修水利,多為百姓所敬,只是如今戰事一觸即發,他卻依舊行走各地,雷某著實擔心啊!”
“哦?”
狄進眉頭微動,正色道:“請講!”
早在差遣正式確定前,他就開始提前了解如今河東的班子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