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如果蕭惠不準備開戰,那就剩下一個難以解決的沖突,五百個“盜匪”死在了宋地,可以搪塞過去,但遼軍中蕭十四及五百精騎下落不明,總要有個交代! 楊懷敏屁股微微動了動,緊張起來,狄進的語氣則毫無波瀾地道:“蕭統軍若要托付我軍助其尋找,依兩國盟約,我們愿意尋找。” 劉六符的身體稍稍前傾,語氣放輕:“依我之見,這支遼軍是巡邏邊境,戒備夏人,如今失蹤,最大的嫌疑者,難道不是西夏人么?” 楊懷敏一怔。 圍繞著代州雁門關的交鋒,也能扯到西夏? 狄進沉默片刻,就在劉六符緊張得屏住呼吸,擔心這位真的一心求戰時,才微微頷首:“起頌兄所言,確實不無道理!” 劉六符深深地嘆了口氣:“賊人猖狂,欲離間宋遼盟約,壞我兩國太平,可惜那位蕭將軍,怕是兇多吉少了……” 狄進道:“如此說來,夏賊李德明派出諜探,入豐麟府三州,早有侵我河東之意,卻又一直忌憚于貴國陳兵邊境,他自是希望讓貴國三萬鐵騎先動,與我軍兵戎相見后,他再趁勢殺入三州!” “這就說得通了!一切都是李德明的奸計啊!” 劉六符拍案而起,情緒激動:“幸得蕭統軍明察秋毫,識破奸計,未因為部下的失蹤而遷怒于貴國,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楊懷敏已經懵了。 這就摘出去了? 狄進則道:“夏人若行此惡舉,是不會留下明確線索的,蕭統軍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苦心,就怕貴國別的官員無法理解,還是會中了李德明的算計……” 劉六符目光微動:“那依仕林兄之見,該如何揭穿賊人的面目呢?” “這是貴國軍務內政,身為外臣,我并無建言!” 狄進道:“只不過五百人馬也非小數目,如何會突然失陷,這一切總有蛛絲馬跡可尋吧?” 劉六符很清楚,這本就是最大的破綻,蕭惠命令五百精騎入宋地,想要耀武揚威,結果被反殺,這個結果可以推給西夏的挑撥離間,但過程卻無法解釋。 畢竟在烽火嚴密,斥候處處的宋遼邊境,西夏人是如何偷摸進來,將五百精銳殺死的呢? 這如何都是說不通的。 但現在狄進的意思,似乎還是有理由的? 劉六符思忖片刻,突然想到了一個思路:“莫非我軍內部有叛徒,內外勾結,才讓夏人有了可趁之機?” 狄進品茶。 劉六符眼睛亮了起來:“軍中確實有不少黨項人,自從李元昊大鬧壽宴,陛下震怒后,這些人日子過得很不好,或與李德明相通,告知蕭十四部的下落,才讓他們全軍覆沒于外!” 狄進繼續品茶。 遼國內部各族混居,西京道也居住著不少黨項部落,歷史上李元昊稱帝后,還想吸納這部分遼國的黨項人,為西夏所用,徹底刺激了遼興宗,引發了遼國攻夏。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想法其實是普遍存在的,宋朝境內對于番人也有諸多不信任的地方,而事實上不少番人對于宋廷倒是忠心耿耿。 相比起來,遼國境內的黨項部落,對于高高在上的契丹貴族,心懷不滿的可能性更大,只是這份不滿很難化作實際的反抗行動,李元昊試探性地爭取了一下,發現國力終究無法對抗遼國,還是很快任慫稱臣了。 但現在,犯了錯的契丹貴族,需要黨項士兵反抗反抗。 楊懷敏在旁邊已經聽得噤若寒蟬。 相比起宮內那些爾虞我詐,前線的交鋒無疑殘酷百倍,這位狄經略和對方的使者,三言兩語間,又會有多少人頭落地? 然而這一次,狄進不希望人頭落地,哪怕死的是遼人:“若是罪名查實,蕭統軍還需及時拿人,如若打草驚蛇,被這些黨項人逃來我們宋地,我軍也可協助緝拿,帶去豐州與李德明陣前對峙!” 劉六符先是怔了怔,然后意識到了其中的妙處。 軍中的黨項人無疑是冤枉的,他們根本沒有暗通李德明,殺害五百精騎,但如果這群黨項士兵被逼投靠了宋朝,那就坐實了罪名,同樣宋軍這邊也有了一個把柄,不是白白幫忙。 這才符合雙方的交易,劉六符反倒放心了:“狄經略所言甚是,我一定把話帶到!” 狄進神情平淡,并沒有多么喜悅,待得分別之際,反倒有些意興闌珊地起身:“我送劉軍議!希望一切順利!” “當然會順利,南北之好,豈能因西夏而毀?” 劉六符笑意盈盈地告辭,迫不及待地快馬奔回了遼軍營帳,將商議的結果匆匆說明,蕭惠聽著聽著,眼睛已是亮起,最終滿意地點頭:“好!好!你果然沒有令本將軍失望,劉起頌,你是我大遼的能臣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