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比誰投降快-《大宋神探志》
第(2/3)頁
雷濬先是端坐不動,將這位相貌氣質有別于黨項人的漢人打量了一番后,才慢吞吞地起身,還了一禮,最后漫不經心地道:“坐吧!”
兩人坐下,楊守素這才抬起頭來,直視對方:“雷提點,在下此來,是受野利將軍所托,拜見經略相公的!”
雷濬眉頭一挑:“受野利旺榮所托,來我宋營,李德明知道么?”
楊守素道:“大王不省人事,自然不知?!?
問得犀利,答得直接。
雷濬有了興趣:“那依閣下之意,現在夏州城內作主的,就是野利旺榮了?”
楊守素點了點頭:“是!”
“好!你這般爽快,倒是有資格與我們談一談!”
雷濬笑道:“說吧,你家將軍讓你帶了什么話?”
楊守素卻不答了:“還望雷提點恕罪,我要見經略相公!”
雷濬的笑容里頓時多出了幾分諷刺:“你們西夏人,連哪位經略相公到了石州都不知,也配讓相公見伱么?”
楊守素目露決然,站起身來,緩緩地道:“大王倒下,事發突然,即便貴國的諜探回報再快,短短幾日時間,就快馬趕來前線的,定是最有決斷的狄相公,三元魁首之名,在下遠在河西,也是如雷貫耳,還望狄相公見我一面!”
說罷,雙手作揖,一躬到底。
“不愧是深受世子李元昊看重的謀士,確有幾分才干,也敢行險……”
雷濬看著他,諷刺之色散去,頷首道:“在此候著!”
哪怕被點破身份,楊守素依舊面不改色,再彎了彎腰,等到腳步聲離去,才直起身來,重新坐了回去,捧起桌案前的茶盞,輕輕飲著,溫暖冰冷的身體。
這回等待的時間不長,兩刻鐘后,雷濬就返回,淡淡地道:“隨我來吧!”
楊守素穩了穩心神,舉步跟上,待得穿過兩條長廊,終于抵達前廳處,就見一道挺拔的身影背負雙手,立于一座古怪泥塑輿圖面前。
“外臣拜見狄相公!”
楊守素不敢仔細打量那輿圖,來到身后恭敬行禮。
狄進頭也不回,開口道:“自從衛慕氏衰敗后,野利氏在如今的黨項各部里,實力最是雄厚,族中人才濟濟,野利旺榮、野利遇乞,是驍勇善戰的猛將,野利仁榮是博學多才的文人……此行他為何不來?”
楊守素心頭一悸,自己之前受世子賞識的經歷被一語點破,如今野利仁榮也被這位問起,只覺得己方所有擔任要職的人才,都被宋人摸得清清楚楚,低聲道:“野利仁榮病體抱恙,恐難以在嚴寒之日出行,還望狄相公見諒!”
狄進不置可否,旁邊立定的雷濬則冷哼一聲:“哦?這倒是怪了,根據機宜司的探查,怎么是這位野利氏的謀主親往鹽州一行,欲與沒藏氏修好,共退我軍啊?”
楊守素面色立變:“這……在下來時并未聽將軍說過,對此并不知情,只以為野利仁榮是體弱無法出行……”
雷濬冷冷地道:“我不管你是真不清楚,還是心知肚明的試探,你若再敢在相公面前誑語欺瞞,就滾吧!”
楊守素確實是試探,但也知道,面對如此強勢的談判者,更加不能唯唯諾諾,正色道:“狄相公,在下奉野利將軍之命前來,是帶有議和誠意的,并無欺瞞誆騙之意!”
“議和?”
狄進的聲音透出幾分莞爾:“二十五年前,我朝與遼議和,成澶淵之盟,那是何等戰況,你莫非不知?”
楊守素滯了滯。
狄進道:“遼傾國之力,由蕭太后和遼主親率大軍南下,受挫于澶州城下,大將蕭達凜陣亡,士氣大衰,卻終究有二十萬鐵騎,主力未損,先帝仁德,不愿赤地千里,生靈涂炭,方有議和!”
“古往今來,莫過于此,要么是雙方旗鼓相當,避免兩敗俱傷,要么是一方雖弱,卻難以覆滅,戰事綿延,拖累民生,才會同意議和,消弭兵戈!”
“然黨項李氏為我朝屬臣,世受王爵,厚撫寬恤,卻攻犯邊關,致天之討,今夏軍節節敗退,苦守之地無以為憑,你卻要來議和……豈不貽笑大方?”
楊守素沉聲道:“狄相公所言,未免有所夸大,宋軍久攻銀夏不下,更有瀚海所護的興靈之地,貴朝或有一時勝勢,盡取河西,何其難也?”
狄進笑了笑:“難與不難,不在唇舌之間,而在鐵騎兵戈,人心所向,黨項李氏已失眾望,閣下的到來就是明證!”
楊守素難以否認這點,趕忙道:“然河西多羌民番部,貴朝便是強行奪了此地,也難以統治!”
狄進問道:“《定邊十策》,你可讀過?”
楊守素抿了抿嘴,應道:“讀過……”
狄進道:“既讀過,就知漢蕃雖有民風習俗之別,卻非不可逾越?!?
“事實上曾經的中原王朝,遠不及如今的疆域廣袤,是歷朝歷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斷化夷為漢,方有如今的中國?!?
“遼自稱中國,卻只知以契丹奴役各族,根本不知其中的道理,方有如今遼東之亂,來日其亡國,也必是此因!”
“你亦是西夏里少有的學識之輩,我才與你說這些,莫要自誤!”
楊守素本來還想爭辯一番,但聽到最后一句,頓時沉默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