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對決蕭孝穆-《大宋神探志》
第(3/3)頁
相比起來,宋朝似乎沒什么需要出使的地方,燕云屏障不在,河西走廊不通,難不成往交趾南越派遣使節,所以久而久之,前唐的這套旌節制度,早就棄之不用了。
但現在,宋廷終于將之搬了出來。
賜予狄進,不僅全權負責與遼盟約,更代表著此消彼長的影響變化。
宋正在一步步恢復漢唐榮光!
狄進接過節杖,更增幾分威儀,面向蕭孝穆,理所當然地道:“請遼秦王殿下,示貴朝國書!”
蕭阿剌面色微變。
國書?
耶律宗真沒給啊!
一方面,遼國的制度雖然處處學習中原王朝,但執行起來真的沒有那么嚴格,當年澶淵之盟簽訂時,曹利用來回跑遼營,蕭太后和韓德讓高座席上,遼圣宗坐在下首,就這般口頭交流,討價還價,最后等到歲幣議定了,雙方再正式簽訂盟約,留下國書。
此次也是如此,耶律宗真派蕭孝穆來白溝河邊界,與宋臣商定盟約,一旦達成了初步協議,自然要送回上京給他御覽,到時候正式簽訂時是有國書的,可這個過程里,卻沒有詳細的任命。
相比起兒子的稍稍失態,蕭孝穆的神色卻是不變:“狄相公此前所求,蕭惠上稟陛下,陛下震怒,故命本王來此,是戰是和,猶未可知,談何國書?”
不一定與你們簽訂盟約,若是條件談不攏,還是要直接開打的,豈會有商談盟約的國書?
堂中氣氛頓時緊張起來,狄進卻笑了笑:“我中原王朝,向來是先禮后兵,先按禮節同對方交涉,倘若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這并非軟弱!”
“‘兵’是‘禮’的后盾,二者相輔相成,先禮后兵,既能避免不必要的爭戰,還能彰顯泱泱大國的王者風范,而不是凡事皆以武力要挾,一旦武力衰敗,便再不可持,亡國有時!”
蕭阿剌聽得拳頭默默捏緊,蕭孝穆同樣微微一笑:“先禮后兵,上兵伐謀,狄相公是貴朝三元魁首,兵家之道也能侃侃而談,然我等帶兵之人,倒是不會說這些道理,只知皆是因時而變,因勢而變!”
這是諷刺對方從未統兵上陣,只知紙上談兵。
狄進笑容不變:“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殿下說得很好,倒也合了一句兵不厭詐,就如同此次遼東的歐陽春,欲與我朝結盟一般,依殿下之見,我朝為何拒絕?”
蕭孝穆面無表情,語氣里則流露出譏誚:“為了禮?還是因為作為后盾的兵,并沒有橫掃天下的自信?”
“橫掃天下?”
狄進失笑:“殿下以為,何為天下?前唐鼎盛之際,疆域不僅包括中原地區,還擴展到了漠南、漠北、西域,設立多少都護府、羈縻府州,但往西依舊有大食,再往西邊還有拜占庭,那些是不是天下?”
蕭孝穆冷冷地道:“此詭辯也,狄相公應知,本王所言的天下是哪里?”
“錯!此非詭辯,自從收復河西后,我朝的視野早已不局限于中原之地!”
說到這里,狄進拍了拍手掌,幾個侍從捧著一幅碩大的地圖,來到堂前,展示在眾人面前:“這是根據往來西域的商賈描述,所繪制的天下輿圖!”
“我朝如今的疆域,西至玉門關,再往外,便是西域諸國的地方了……這條路線是絲綢之路,前唐之時,此路暢通繁榮,經歷了多少個西方國度,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這里是黑衣汗國,歐陽春的家鄉!”
前面的倒也罷了,聽到叛賊歐陽春是黑衣汗國的人,就連蕭孝穆的視線都落了上去。
然后就聽到這位宋人相公,將各國的情況大致介紹了一遍,正色道:“這幅天下輿圖,我已命人繪制,送往貴國上京,兩朝的目光,可以往外看,真正認清天下到底有多大……考慮到秦王殿下可能未得貴主國書,我也早有準備,請求遼主賜予國書,我持旌節,你有國書,如此相談,方為盟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