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八章 父與子-《大宋神探志》
第(2/3)頁
書房內一片安寧,父子倆人靜靜翻動著手中的書頁,狄知遠越看卻越覺得心驚。
他自從長大懂事后,印象里北方的遼國,就是一副很弱很好欺負的樣子。
大宋之所以還不滅了這個國家,好像只是因為有盟約在身,不愿意主動毀諾,所以今年遼國那邊的歲幣一出問題,朝野上下馬上一片請戰之聲,就要北伐滅遼,不僅僅是奪回燕云。
但此時看了這部《契丹記》,狄知遠才發現,事情沒有這么簡單。
十八年前,遼圣宗耶律隆緒在位時,遼國仍然是處于國力巔峰的龐然大物,雄踞北方,是大宋被迫要與其并稱南北朝,不得不結為兄弟之國的強國。
一切的改變,是國朝滅了盤踞在河西的地方政權,黨項李氏,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回了這片關鍵的故土,擁有了足夠的騎兵開始。
即便如此,一場倉促的北伐,也險些葬送了來之不易的優勢。
所幸后來狄青率領的河西軍千里奔襲,年邁的遼圣宗駕崩,才堪堪挽回了局勢。
從那時起,宋遼雙方的攻守之勢開始逆轉。
等到新任遼帝耶律宗真繼位,大權先是落于其生母蕭耨斤手中,后來又被親舅舅蕭孝穆掌控軍權,威望的建立還是靠著平定國內的叛亂,勉強建立起來。
繼位前六年,這位遼帝都沒有什么作為,屬于半傀儡。
直到泰定五年,宋遼再度爆發戰爭。
準確的說,是宋朝的河西路,與遼國的遼西路,爆發的一場局部戰爭。
雖說是局部沖突,并不比北伐燕云那般全國動員,但此戰的驚險程度,卻猶有過之。
雙方的統帥,正是遼國軍方第一人蕭孝穆,與宋朝河西軍中第一人,狄青。
起初是因為阻卜一部投奔河西,又反復無常,向遼西京求援,產生摩擦沖突,雙方各執一詞,影響不斷擴大,戰事不斷升級。
兩國表面上沒有撕毀明道之盟,實際上都憋了一口氣,想要掂一掂對方的斤兩。
所以最終兩邊投入的正規軍力都過十萬,宋朝這邊民夫更動用了十五萬,官家拍板,糧草輜重不斷調往河西,確保前線物資充沛,顯然是希望狄青打一場大勝仗,徹底挫敗遼人的士氣。
然而戰事交鋒沒多久,狄青就開始選擇極為保守的戰術,構筑堡寨,組建防線,甚至堅壁清野,一力防守。
這個時候,宋廷的老毛病就犯了。
沒開戰的時候,主和派上躥下跳,以種種理由否定戰事的必要性,全然不顧戰爭不是一方不愿意開打,就能避免的事情。
而真正打起來,許多朝臣又迫切希望速戰速決,一力催促前線。
兩府的態度起初還是很清醒的,可各種劄子如雪片般遞入禁中,種種分析又很有道理,漸漸的就連官家都有些猶豫,想要派遣內侍入前線,催促一下狄青。
遼人早非當年之勇,何必一味守御,滅了自家的威風?
所幸那一年,二十九歲的狄進入樞密院,為樞密副使,成為兩府最年輕的宰執,對上說服了官家,對下鎮壓住群臣,力挺前線策略,將后方的支持做到了極致。
于是乎,遼軍三番五次挑釁,各種羞辱,遼國使臣也來京耀武揚威,各種施壓,河西軍主力愣是巋然不動。
遼西一戰整整持續了半年,就在朝中都有些壓不住的關頭,狄青突然出兵,一戰打得遼軍潰散。
原來蕭孝穆早已病重,臨死之前希望重創河西,為遼國續命,結果機宜司秘諜探得蛛絲馬跡,再加上狄青對于遼軍動向的了解與本身遇大事極謹慎的性格,選定了這個立于不敗之地的策略。
拖字訣!
拖到遼國軍糧難以為繼!
拖到蕭孝穆硬生生地病死于遼軍營中,還秘不發喪,不敢透露!
機宜司的秘諜未能發現這個動向,卻被狄青從遼軍調動發現了蹊蹺,斷然改變,雷霆一擊,直接打得遼人主力潰散,然后率軍追擊,一路奔襲,直抵西京。
蕭孝穆繼承者蕭匹敵鎮守西京,雙方展開攻防戰,又打了整整三十日,宋軍攻破西京!
蕭匹敵率殘部撤退,卻因傷勢太重,逃回上京沒多久,就不治而亡。
狄青則沒有在西京縱火搶掠,而是占據了這個遼國的京都之一,安撫民心,等待朝廷與遼人談判。
遼帝聽聞蕭孝穆病死軍中,再見蕭匹敵重傷回京,嚇得魂飛魄散,命使臣速速入汴京談判,甚至不惜割讓土地,也要讓盤踞在西京的宋軍萬萬不能繼續北上,攻打上京。
戰報傳回宋廷,無數人為之狂喜,朝野上下又開始叫囂,一鼓作氣,滅遼國祚。
但許多冷靜的臣子也認為,還不是時候。
說實話,遼西割讓過來的土地,宋廷根本看不上,都是貧瘠的地方,但問題是這一戰由于僵持良久,糧草輜重耗費巨大,對于河西、河東乃至周邊幾路調集糧草的地區民生,也是重創,繼續交戰,激發遼國全面抵抗,能否真正亡其國祚,結果未知。
最終君臣權衡利弊,還是決定接受了遼國的條件,割讓遼西三州,以作賠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