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大唐天將軍》
第(2/3)頁
“阿翁請講……”
李楓趕緊撫住李瑄胸口。
雖然李瑄從不摻合軍政,但李楓在李瑄面前,一直以晚輩自居,一點都不敢逾越。
李奕、李淞、李蓁蓁等兒女們也湊上來,神色擔憂。
“我死以后,不準勞師動眾,修建陵墓,不準國葬,不準有任何陪葬品,只把我的詩歌,我的著作,放在棺槨中即可。你們都知道,你們的阿娘被我秘密埋葬,我將地點告訴你。以后我們長眠在那里。不要去打擾我們,如有思念,我們陰間再聚……”
李瑄緊握著李楓的手說道,用盡全身力氣。
“這……”
在場的人,包括李楓、李奕在內,震驚李瑄的決定。
原來李瑄一直拒絕李奕、李楓提前修陵墓,是這個原因。
陵墓越豪華,越是能彰顯功績。
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
“咳咳……”
“孫兒遵從阿翁之令。”
見李瑄有些喘不過氣,李楓代表李瑄的后代,遵從遺愿。
李瑄臉上微微露出笑容。
他的眼睛最后看向兩鬢斑白的李奕,又看向不久前才從扶桑回來的李淞。
還有他的女兒李蓁蓁、李依依、李霏霏………
他這一生,兩子三女。
孫子、外孫、重孫則有不少,他也經歷過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他的眼神逐漸暗淡,在一眾兒孫的注視下,逐漸合上雙目,面目安詳……
“嗚嗚……”
“阿爺……阿翁……”
包括李楓、李奕在內,兒孫們跪在地上,言語哽咽。
誰說皇家無親情?
他們在李瑄身上,體會到難以忘懷的親情。
特別是李瑄的兒女們,父母全部離開,肝腸寸斷……
華夏歷三五零八年,四月十二日。
皇祖太上皇李瑄,于洛陽上陽宮病逝。
享年,八十四歲。
一個時辰后。
上陽宮、紫薇城中,大唐玄龍旗緩緩降下。
諸城頭之上,白幡升起……
那白幡如雪,隨風飄動。
“為什么我想流淚?”
一名準備入洛陽城的白發老者,見到城上的白幡,一眾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間。
他的眼淚像是不受控制一樣流下來。
他雙親已逝多年。
他也見慣白幡。
可為何會這樣呢?
老淚縱橫的老者擦拭完淚水,又看到甕城之中的大唐玄龍旗被羽林衛緩緩降下……
旁邊還有四名持槍羽林郎如雕塑一樣站著。
他們必須克制情緒,將眼淚禁錮在眼眶里。
“嗚嗚……”
這一刻,白發老者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
因為如白發老者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有迷茫,有失神……有傷心欲絕。
數月之前,皇祖太上皇重病的消息,已通過《大唐月報》傳至天下。
那些敬李瑄如敬圣人,愛李瑄如愛父母的人,心中如一根琴弦緊繃。
他們即便不知李瑄已病逝,但白幡和降半旗,都能撥動心弦。
情不自禁。
繁華的洛陽天街,曾經的人聲鼎沸,一時間停止。
賣者不知自己賣什么。
買者忘了自己在買什么。
唯有哭泣聲。
和淚如雨下。
以至于后世史書記載“百姓失魂,淚流天街,匯聚成河”。
“皇祖太上皇……未時七刻,于上陽宮飛龍殿駕崩……”
秘書省加急擬定文書,由郎官親自張貼,宣告洛陽百姓。
日月無光,天地同悲。
一些老人因此消息,一度昏厥。
老人從那個時代走過來,親身經歷李瑄帶領他們脫離苦海。
大唐有近三億人口。
但糧食卻吃不完,吃的東西更加豐富。
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哪怕有貧困,國家也會鼓勵他們向都護府遷徙,甚至遠過重洋。
中年人、年輕人,也一直在李瑄的影響之下。
只有年少無知者,不知家人為何如此。
這一天,家家戶戶掛白幡。
李瑄病逝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行省、都護府、都督府傳遞……
消息所至,哭聲震天,草木枯萎,萬花凋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