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蕭嵩:門蔭入仕,先祖梁明帝蕭巋。 宇文融:門蔭入仕,侍中宇文節之孫,專業理財派官員。 注意,他是開元以來,第一個專業的理財派宰相,并且大力提拔過李林甫。 裴光庭:河東裴氏中眷房,門蔭入仕。 第七組:韓休(短)、裴耀卿、張九齡、李林甫 韓休:制舉入仕(朝廷開特科選拔),專業諫臣。 裴耀卿:考中童子舉(等同于門蔭入仕),綜合能力較強,偏理財。 張九齡:進士及第,詞臣代表,偏諫臣。 李林甫:門蔭入仕,綜合能力較強,吏治派官員偏理財。 第八組:李林甫、牛仙客 牛仙客:草根吏員出身,基層經驗豐富,吏治派。 第九組:李林甫、李適之 李適之:門蔭入仕,邊將入相。 第十組:李林甫、陳希烈 陳希烈:門蔭入仕,打醬油 第十組:陳希烈、楊國忠 楊國忠:小吏上位(裙帶關系),李隆基認為他善于理財。 以上就是初步整理,其實還可以細分。 以下就是我個人的分析了: 在開元十四年宇文融入相以前,大唐的財政問題還沒有爆發。所以入相的人里面有進士及第的詞臣,也有地方上逐漸升起來的實干派,還有武周時期培養的老臣。 權力結構其實是一主一次,多半都有打醬油的宰相,李隆基干政的時候比較多,相權較為松散。 自開元十四年后,唐廷的財政問題就變成了宰相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裴耀卿,李林甫,牛仙客甚至是楊國忠,他們的理財能力,都是拜相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類似張九齡這樣的詞臣,和以李林甫一類的理財派官員,他們存在的意義,以及他們要做的事情,都是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就是彼此矛盾沖突的。 這就是大唐中樞的第一重矛盾:傳統儒家詞臣派官僚,與因形勢應運而生的理財派官僚之間的矛盾,而且這個矛盾還經常不可調和。 儒家學派的官僚(以張九齡為例)的思想,是秉持:民貴君輕,小政府減少財政支出,減少官吏規模,減少中央對于地方事務的干涉,減少法制的成本,以德治為主。 沒錯,法制是需要成本的,而且這個成本還不低。在古代權貴基本不守法的情況下,德治的作用未必比法制要小。這是封建時代的客觀局限性。 而理財派官員的思想沒什么好說的,就一句話:想辦法增加中央財政! 增加財政,必然要取之于民,要增加稅收,要開設新機構,大政府不可避免。 此時李隆基遇到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果要維持大唐的現狀,那就必須重用李林甫這樣的理財派官員。如果要改革大唐的種種弊端,就必須重用張九齡這樣的儒家學派官員。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從現在倒推回去分析,張九齡哪怕多執政20年,提前砍了安祿山,也無法改變大唐基層社會的實質性解體: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