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不是藥方的藥方——中晚唐藩鎮割據的另類解讀(上)-《盛唐挽歌》


    第(2/3)頁

    第四種藩鎮,被稱為“東南財富型”,基本上都是位于荊襄、江淮、江南等地。這里受到安史之亂的破壞較小,成為了維持大唐朝廷運作的糧倉和錢袋子。

    這里的藩鎮,都是安史之亂以后唐庭主動設置的,兵力都很少,一般不超過萬人,目的也僅僅是為了防御盜匪。

    這些藩鎮內部動蕩也較少。(12/171)

    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類型的藩鎮,都是桀驁不馴的,都是驕橫跋扈的。真正明火執仗“不聽號令”的藩鎮,只有第一種。

    那么,為什么中晚唐藩鎮割據,唐庭卻無法收拾呢,這里便要說接下來的第二條。

    藩鎮存在的強大社會基礎。

    ……………………………………………………………………………………分割線…………………………………………

    第二個、藩鎮的社會基礎

    任何一個政權能夠存在,都不會脫離它的社會基礎,否則這個政治結構就無法穩定存在。那么,藩鎮的社會基礎是什么呢?

    這個問題無法直接回答,必須要把中唐的社會格局、經濟格局、政治格局擺在一起來看。

    中唐時期,人口周期律已經進入“危險高發期”,天寶年間,戶部有超過八百萬的戶口,若是把隱藏戶口也算上的話,那么整個大唐起碼有五千萬到六千萬人口,只可能更多,不會更少了。

    而農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而商品經濟的規模與質量,卻是前面朝廷完全不能比擬的。

    這個時候,中唐(安史之亂前)的社會結構就呈現出和從前完全不同的模樣。

    按照以往的規矩:

    土地兼并遵循著標準模式,大量自耕農成為佃戶,依附于權貴,成為權貴庇護下的“黑戶”。

    同時,大量破產農民,背井離鄉,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當時的大唐王朝,順應這個趨勢,用募兵制的辦法,暫時壓住了社會矛盾。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貴族們為了革命,總不可能接過貧民遞過來的繩索,然后把自己吊死,對吧?

    貴族們手里的田,如果沒有人把刀子架在他們脖子上,也是不可能吐出來的。

    于是只能殺掉一些權貴,開始王朝重啟。

    然而,大唐的情況稍有不同。

    天寶年間大量破產農民,變成了邊鎮的長征健兒,以及在當地安家落戶。使得大唐有了瘋狂開邊的社會基礎,也為基哥實現開疆的理想提供了構圖的原材料,也暫時緩和了社會矛盾的爆發。

    一場安史之亂,打斷了開邊的進程。

    不過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局面會如何演變。

    中原地區的土地兼并不可能抑制,破產農戶只會越來越多,以至于成為破壞程度未知的不安定要素。邊疆是容不下他們的,只能開啟瘋狂內卷的模式。

    大唐開邊的方向是西域,那邊人可以承載的人口極為有限。

    科技發展也進入瓶頸期,沒有實施工業革命的社會土壤。

    大唐高層窮奢極欲的風氣一浪高過一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所以邊疆大亂,農民起義,甚至統治階級內部叛亂,都是大概率事件,不可能一直穩下去,也不可能讓基哥一直茍下去。

    于是這個時候,歷史進程就開始面臨抉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