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搞清楚這三點以后,就可以開始梳理天寶末年河北的脈搏了。 安祿山也好,史思明也罷,顏真卿兄弟也包括在內,他們都不是河北本地勢力。 很多讀者都認為顏真卿是河北人,其實不是的,確切的說,他們跟河北本地毫無交情。 這個非常重要,有助于理解天寶末年河北的故事走向。 對于河北本地人來說,上述立場完全相反的諸位,都是外人。所以不要指責河北本地就是反叛勢力,對于他們來說,顏真卿其實跟安祿山其實沒有什么本質不同。 他們都不代表河北本地人的利益。 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那么就不能理解中唐時期河北與河朔三鎮的種種亂象。 安史之亂不是突然變出來的,也不是突然就消散的,影響其實一直在持續。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盛唐的關中人,當然可以指著鼻子大罵河北遍地反賊。但是如果你是盛唐時的河北人,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 在罵安祿山以前,你得考慮一些很現實的問題。 你家里田多,但稅也重。多的糧食都被朝廷收走了。 當然了,糧食可以賣。但是朝廷不是簡單角色,對河北其實是實行的糧食限價,其他生活必需品不限價的策略。 河北人賣糧食便宜,買其他的東西,除了近在咫尺的長蘆鹽場不缺鹽外,其他買什么都貴,還不許河北商人去長安經商!不許在河北建立大商埠。 換句話說,你是河北的大地主,也過不上體面的日子。 這個時候,你是會支持希望展現“統戰價值”的安祿山,還是跟朝廷一個鼻孔出氣的顏真卿? 無論顏真卿個人操守如何,他都要執行唐庭的政策,在河北本地百姓看來,他跟其他地方官沒有什么不同。 畢竟,顏真卿也不能不收稅啊!或者說,收稅的另有其人,壓根就不走地方衙門的賬目。 所以伱看《祭侄文稿》里面,有一種想說又不直接說的憤怒。顏真卿是懂的,但他不能明說。 人生常常就是無奈的。 當初顏杲卿振臂一呼,十七個縣響應,聯軍數量多達二十萬。安史叛軍控制的地盤已經所剩無幾了。 但是史思明回師河北后,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掃平了河北。按人數算的話,顏杲卿手里的人那可比史思明多多了! 不會真有人以為僅僅是指揮的問題吧? 其實這就是河北群眾里面“有壞人”。當然了,那些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是壞人。 顏真卿是關中人,家就在長安附近,他壓根沒有退路。但他沒有退路,河北官府里面很多人都是本地人,他們可是有退路的! 在當時地域之見格外分明的情況下,一大幫河北人,憑啥跟著一個關中人,效忠朝廷跟安史叛軍死磕呢? 到了現代都還有鄉村械斗呢,你去問一問,那些械斗村子里的人,信不信外來戶? 史書,沒法只看大略。寥寥數筆之間,往往是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又慘絕人寰的故事。 而故事背后,往往有更多不能明說的故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