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忠孝節義的絕唱:說顏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盛唐挽歌》


    第(3/3)頁

    天寶末年,河北的民心,不是什么奉關中朝廷為主,而是“和平獨立”!

    換句話說,當時的河北民意,既不想跟著安祿山,也不想繼續被朝廷騎在頭上拉屎!

    他們沒有攻取長安的心思,就想不給朝廷交稅而已!就這么簡單!

    其他的,怎么都好,不折騰就行了。

    認清這一點,就能明白中晚唐河朔三鎮是怎么回事了,也能明白為什么唐庭最后會跟安史叛軍的殘部妥協了。

    一切不能解釋的“奇怪”問題,都可以得到完美解釋。

    顏真卿也知道,自家也就那樣了,被坑了討不回公道,人還要向前看,于是寫下了《祭侄文稿》。

    河北是什么情況,當事人顏真卿自然是心知肚明,除了憤恨,更多的是無奈。

    而在展現了統戰價值后,河北的世家子弟在中晚唐進入長安為相,然后出人意料又不出所料的脫離了河北基層,并遷居到洛陽附近。

    然后屬于節度使的時代開始了。

    安祿山造反是“錯誤”,那唐庭拼命壓榨河北人就正確咯?

    朝廷平叛屬于“正義”,那河北人何嘗不是在追求屬于他們自己的“公平”?

    不給大唐朝廷捅一刀,還當河北人好欺負呢!

    是非對錯,誰能界定?

    如果單純以今人的眼光看,顏真卿一族的所謂“忠義”,便顯得毫無意義,純粹就是瞎折騰。

    但我們還是不能這樣說。

    因為無法共情古人,就無法理解歷史,更無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古人有自身的立場,他們有自身的局限性,代入他們,才能知道那時候的得失與無奈。

    腐朽的大唐不必去救,但當時為此抗爭的人,所展現出來的氣節與精神,卻是值得后人去學習的。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學歷史的原因。

    唐代的人,看到的是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兩晉的歷史。

    而我們的后人,也會把我們的一切,當做歷史。我們本身,就在創造和演繹歷史。

    共情古人,也是在憐憫自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看不到過去得失的人,就看不到未來的選擇。

    所以說啊,歷史的事情啊,還真不能嘻嘻哈哈的一笑而過。

    你今日笑古人不懂,焉知百年后的后人不笑你傻逼?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