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鐵公雞一毛不拔-《盛唐挽歌》
第(1/3)頁
天寶十年夏,方重勇攜銀槍孝節軍抵達關中,但并未直接奔赴長安,而是屯扎在長安以西不到百里的武功縣郊外,等待朝廷的旨意。
其實軍隊從邊疆調撥到長安,都是這個路數,不可能在朝廷毫無掌控的情況下,讓軍隊一路長驅直入進入長安。
萬一某些人就是利欲熏心,想趁著混亂梭哈怎么辦呢?所以類似制度性的預防,一直都是處于一絲不茍的執行當中。
然而一連幾天,議政堂都沒有準備好銀槍孝節軍的封賞文書。
一方面是對方索要的獎勵數目太大,另外一方面,則是國庫空虛,且原本劃撥給兵部的財帛,很多都是用來應付邊軍了,沒有為方重勇他們專門準備。
銀槍孝節軍之前不顯山露水的,數量不多,而且還在擴編當中,并沒有引起朝野上下的注意。
但現在不注意也不行了,這已經成為遠征西域且戰功赫赫的功勛部隊,不好好打點是不行的。
李適之等人不想拿錢出來,又不知道要怎么應付,這一拖就硬是拖了三天。
最后還是基哥一道圣旨送到議政堂,讓宰相們速速解決此事。至于怎么解決,他沒說。不過很明顯,不能從基哥掌管的太府寺拿錢,而是要走國庫的渠道。
“鄭相公,此事你以為如何?”
李適之看了一眼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任工部尚書的鄭叔清詢問道。
盛唐時期,只要官銜帶“同中書門下”這個字樣的,就是形式上的宰相。但若是不擔任侍中或者中書令(分別為左相右相),那么其實只能算有名無實的“小宰相”。
或者換個說法,這就是皇帝安插在議政堂內的工具人,平時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橫插一杠的“攪局者”。
事實上,鄭叔清完美擔當著這個職務,充分體現了“有他沒他一個樣”,卻又不顯得礙眼。
自從當這個“小宰相”以后,鄭叔清每天上班打卡,辦公(讀書),飲茶飲酒,下班打卡回家。
他能休息就盡量休息,對于任何政務,都不發表反對意見。
但鄭叔清也不是完全不發表意見。說得最多的,諸如:
“嗯,還好。”“不如交圣人定奪。”“不妨一試。”“右相說了算。”
之類和稀泥的話,愣是沒有單獨處理或拍板過哪怕一件事!
李適之這么一問,倒是問得鄭叔清有些錯愣。
“右相,這件事您說了算就行,下官沒有任何意見。”
鄭叔清想也沒想,條件反射一般直接回了一句。
這話讓李適之聽了心頭火起!
“鄭相公,你也是宰相,為何事到臨頭就沒有擔當了呢!”
脾氣本就不好的李適之質問道,議政堂內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了。
“李相公,您是右相我不是啊!
這朝廷大大小小的事情,不是還得您來拍板定乾坤嘛,下官總不能越俎代庖的。
您就算要我說,那我說了也不算啊。
在其位謀其政,要是我說按照方國忠送過來的報功清單來核現兌付,朝廷也不會聽我的嘛。
下官干那種蠢事,不是讓您難堪嘛。
右相,您決定的事情,朝廷才會辦理,需要下官做什么,下官照做便是。
下官怎么說,多半不重要的,您看是這個道理吧?”
鄭叔清也不生氣,笑瞇瞇的回答道,可謂是綿里藏針,又油滑得讓人把握不住!
“這條老狗!”
李適之在心中大罵鄭叔清無恥下流!卻又拿對方一點辦法都沒有!
鄭叔清的意思很明白了:老子就是個透明宰相,平常啥權力也沒有,說了話也不頂用。
現在遇到大麻煩了,你們就想讓老子背鍋,門都沒有!
“鄭相公,某聽聞你與方國忠有舊。不如這次就由你代表朝廷去武功縣勞軍,這總該是分內的事情吧?”
坐在李適之桌案對面的左相房琯,慢悠悠詢問道。
雖然臉上帶著笑意,卻是明擺著不懷好意。
朝廷拿不出賞賜來,鄭叔清去銀槍孝節軍大營,那是必然會灰頭土臉的。
而且,這個要求鄭叔清還真不好拒絕推脫。
因為宰相們都“很忙”,而鄭叔清是最閑的,幾乎可以用無所事事來形容。
既然你最閑,那你跑跑腿,也是理所應當的吧?
“跑腿而已嘛,都是小意思,下官今日收拾一下,明日便去。”
鄭叔清大包大攬,滿不在乎的說道。
房琯都想好了鄭叔清拒絕以后要怎么說,沒想到對方居然滿口答應,頓時感覺像是一拳頭打在棉花上一般,幾乎被憋出內傷來。
“鄭相公莫不是在說笑?”
房琯有些不敢相信,居然有人主動跳坑。
“右相可以當證人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