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總結,兼部分背景介紹-《盛唐挽歌》
第(2/3)頁
盛唐時候,自開元初年起,邊鎮的邊軍將領,就已經開始抱團排除異己,內部有各種小派系,彼此之間梁子不斷。
比如說,以河北二鎮為例子。
首先這里面就有河北漢人將門世家,有高句麗將領,有契丹將領,有突厥系將領。還有少量沒有出身,自己利用安史之亂混上去的。
當地兵馬的來源,也很復雜。
漢人的團結兵,胡人的城旁部落,發配的原府兵在當地落戶的軍戶,將門世家子弟的隨從家奴等等。
中唐開始的藩鎮割據,絕對不是偶然,也不是某個皇帝一道圣旨就能完成的事情。它的發展,更像是因為安史之亂這個契機催化,而堂而皇之走上歷史舞臺的產物。
這個話題展開說可以寫本書。
總之就是,邊軍內部的關系,在安史之亂以前原本就很復雜了,后面又在不斷激化。
以平盧鎮為例子,中唐時候平盧鎮分裂出淄青鎮,遠走他鄉,然后如同癌細胞一樣在別處興風作浪。
出走的那部分人,很多都是抱團的漢人將門世家。留在本地的,則是以高句麗將領為主的團體。至于契丹將領,以李光弼父親為首的一批人,早在開元年間就被排擠走了。
李光弼出自柳城李氏,而柳城就在營州的核心區域。他們原本都是河北將領。
這些相關的內容,往往隱藏著歷史走向的細節,以及不愿意被后人提起的原因。
封建時代的統治者,一直不肯承認國家承載的極限,就是人地矛盾。地盤就那么大的時候,一旦戶口超過某個數值,國家就定然要出問題。
我的觀點,一直都認為,安史之亂類似于某種程度的“火龍燒倉”。在大亂的掩蓋下,一些真正的矛盾,被藏起來了。
于是便顯得這天下好像就是在安祿山起兵的那一天,才開始亂的。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安史之亂兩年后,當初的那些叛軍基本上都死得七七八八了。后面那些人,壓根就不是當初起兵的那一批。
但這些人依舊堅定的站在唐庭的反面,而他們的前身,往往都是河北團結兵出身。
不少人甚至還參加過平叛!
他們后面依舊當了六年的叛軍。
符合人性的所謂忠誠與背叛,實際上應該是模糊的,是可以隨著現實需要,而改變立場的。
無腦的忠誠,無腦的背叛,反而始終都不可能是主流。它們的數量,肯定不會比三條腿的蛤蟆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