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二、社會基礎的改變 跟上面一條互為表里。 中唐以前,是貴族社會。唐宋之交,是貴族政治解體,庶族寒門政治上位。 社會結構,從以前的大貴族大特權,逐步解體為“勢官地主”。 這是我想出來的一個詞,大概還算貼切吧。 “勢官地主”逐步通過科舉為紐帶實現人才更迭,構建政治關系網達成的。 科舉本身的核心問題,其實不在于是否公正,而是在于科舉并不能培養人才。 它只是篩選人才的。 而從前的貴族政治,士族有大量資源,可以培養真正的復合型人才。反而是進入庶族寒門政治后,人才在數量極大提升的情況下,質量嚴重下降,特別是偏科得很厲害。 這與封建時代“精英政治”的路線相悖。兩宋的糟糕案例不勝枚舉,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正因為人才數量太多,質量又不太行,所以才不得不“降低”考試難度,要不然就選不出人了。 沒錯,唐代后面的科舉其實比貴族培養人才要簡單太多了。未來逐步走向八股文,逐步走向僵化,恰恰是為了降低難度而設,是時代的選擇。 我不是在借古諷今,而是這些問題直到今天,全世界范圍內也找不到標準答案,都是一直在摸索。我可以拍著胸脯說美利堅這方面也是純純辣雞,給唐宋的古人提鞋都不配,搞個“快樂教育”還盡出幺蛾子。 解決不好就是解決不好,我沒有苛責古人的意思,這些問題就一直撂在那邊。 三、經濟結構的轉變 唐宋之交,商品經濟的作用大大加強了,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發展迅猛,深刻影響了社會構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