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為什么我要把孔子拎出來說呢,因為漢代后面獨尊儒家嘛,從這里或許可以找到某些疑問的答案。 即:為什么古代有些聰明的官員,在后世人看來像是煞筆,完全不懂經(jīng)商。 現(xiàn)代人總是認為古人不懂經(jīng)濟,他們是真的不懂經(jīng)濟嗎? 我在查閱張九齡的資料時,發(fā)現(xiàn)他的有些想法,單純得可怕。而且他還非常篤信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他和李林甫政見不合的關(guān)鍵原因。 以前呢,我不算很明白這里到底是出了什么問題。現(xiàn)在看來啊,其實還是我之前沒有搞明白古代社會的一些經(jīng)濟運行規(guī)則。 很多東西啊,還是要沉下心去觀察,不能太粗暴的將其提煉出來。要不然,對張九齡這種老頑固可能就沒法理解他們?yōu)槭裁茨敲垂虉?zhí)了。 我也不論述孔子說過什么話,這些話又說明了什么思想,就簡單提煉一下好了。 孔子的經(jīng)濟主張,就兩點。 一個叫“見利思義”,即要約束人們對于財富的過分追求,應該在“義”的指導下獲取“利”。這個很好理解,不是還有個詞叫“不義之財”嘛。搶劫是不義的事情,搶劫得來的錢,就是不提倡的。 這其中也包括人們在追求財富的時候,要適度,過量的財富,就是擠占了他人的潛在財富,這是“不義”的。 另外一個呢,叫“因利導之”,即統(tǒng)治者應該多為百姓創(chuàng)造一些可以讓他們受惠的政策,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這兩條里面還有很多更深刻的內(nèi)涵,我就不展開講了。 好,回到孔子那四個問題。看看孔子是怎么認為的。 第一個問題,孔子認為這是“天命”,即“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能不能發(fā)達富貴,都是命運的安排。 第二個問題,孔子認為貧富差距是合理的,起碼是部分合理的。因為不同的職業(yè),單位時間產(chǎn)出明顯不同,顯然不能一概而論,將其強行歸為一等。但對于明顯不合理的差距,要想辦法糾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