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一百四十二章 讀書等身算什么(二更)-《大明文魁》


    第(1/3)頁

    想到‘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林延潮思緒翻涌,這八個字是什么,是圣賢之道。

    自己要為尚書作注時,將來要立言,讓自己名滿天下,就不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其他漢儒,宋儒的后面,只是用尚書的經義來詮釋圣賢的思想,而應該是用尚書的經義來詮釋自己的思想才對。

    這才是‘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精髓,成為名儒的道。

    林延潮想起當初讀《大學》時,大學全篇經一傳十。

    經是孔子說的,就是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

    傳十是曾子說的,大體是解釋,孔子的原話。曾子用注釋孔子的原話,引申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理。

    到了朱子寫大學章句時,用了自己和程子的見解,來注釋孔曾二人所言經一傳十,他并沒有亦步亦趨地作注釋,而也是提出了自己的道。

    注經有兩種注法,一種是漢儒那般,只做訓詁的功夫,無限苛刻地求圣賢古意,沒有自己思想,還有一種是托古言志。

    當然到了王陽明格竹子后,又是一種注法。

    那王陽明格竹子來說。

    大學里經一篇,致知在格物。

    傳三篇解釋,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朱子注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還有幾百字話,但大意格物窮理。王陽明問何為格物窮理,表示不理解,老師與他格物窮理是,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于是王陽明就去格了七天的竹子,最后發燒病倒。

    之后王陽明開創心學后,再也沒有格過竹子,只是道爾等把經書解釋再好,看起來再有道理,又怎么樣,那只是圣賢的道理,卻不是我的道理,只要我內心不認同,那就是然并卵!

    沒錯,連托古都不必了,咱們用自己認同圣賢之意,來注經。

    千百年來,有人著書立作,都離不開此三道。用理學心學來敘述,第一條道是有理無心,第二條道是先理后心,第三條道則是先心后理。

    林延潮注尚書要取哪一道?

    林延潮獨自在書樓里,想了一天,第一條道,漢儒的經歷告訴我們,圣賢已是不可能活過來了,告訴你這樣注經是不是他的本意。

    如孔夫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人,親傳弟子,尚且不能真正得其道,又何況數百年之后的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