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學(xué)生時代,大部分人都作過考試時間不夠,然后被嚇醒的夢。 這個夢不可怕,最可怕是,醒來以后發(fā)覺,這真的不是一個夢,然后當(dāng)場吐血。 皇極殿之外,天色已暗,馬上就要入夜,這時候大部分考生已是在寫第二篇了,而且快寫完了,但林延潮卻一個字沒有動。 這樣的體驗著實太糟糕了。 這時候執(zhí)事官已是開始分燭了,幾名考生自信地擺了擺手,看來是不等天黑就要謄正完畢交卷了。 林延潮看了一眼,就斂下心神,開始讀第二道題。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于私第見客論。 看了這一題,林延潮不由佩服,這題目出的實在是妙啊! 完敗林延潮見過所有策問題目,與會試時‘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shù),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換了一般的考生,連這題說的什么意思都不明白,但就算看的明白,能答得好的更難,而放在別有用心的人,一看有種細思恐極之感。 這一題說的是什么意思? 裴度何人,李唐名相,具體事跡不多說。 這題目正出自新唐書裴度傳。 背景是唐時為了肘制相權(quán),令宰相奏國家大事,要金吾密奏天子,不可以私下議事。裴度為宰相時,唐朝中央附近藩鎮(zhèn)林立, 裴度認為要鏟除藩鎮(zhèn),于是請?zhí)熳釉试S宰相,可于私第里,招天下英豪詢問籌策,與朝臣商議朝政。天子允許。之后裴度鏟除藩鎮(zhèn),成為李唐一代名相。 這段故事放在當(dāng)時確實是佳話,但到了眼下卻很微妙了。 這道題考的是什么,乃將君權(quán)下授相權(quán)。 這道題目,是不是很誅心? 林延潮揣測殿里大部分考生,他們會怎么答?恐怕這一場里捧張居正臭腳的人會有很多吧。 張居正曾有一句名言,吾非相,乃攝也。 這也就是張居正敢說此話,換了大明其他任何一位首輔,敢這么說,都要被拉出午門,彈JJ彈到死。 大明朝政治和諧時,天子掌‘批紅’,內(nèi)閣掌‘票擬’,六部尚書掌‘辦事權(quán)’,各司其職。 換句話說,這就是中國版的三泉分立啊。 批紅權(quán)等于決定權(quán),票擬等于議事權(quán),六部尚書行駛是行政權(quán)。這個構(gòu)想脫胎于三省六部制,但在權(quán)力制衡上更進步了。 然后張居正說,吾非相,乃攝也。 就是要以相權(quán)代行君權(quán),你這是要有幾個意思? 不過張居正這么說,很多讀書人也十分贊成。咱們大明就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咱們一直實行的是虛君政治。 皇帝你只要蓋個章就好了,天下事交給咱們讀書人來辦就好了。什么你不信任,咱們自小四書五經(jīng)白讀的?你要相信咱們的節(jié)操嘛。 裴度當(dāng)時要君權(quán)下授相權(quán),是為了對付藩鎮(zhèn),而張居正要君權(quán)下授,是為了變法。 沒錯,古今變法之事,一定要大權(quán)獨攬。張居正通過在殿試上考這道題,就是想讓自己攝政更名正言順一點,讓士子為自己鼓吹來制作輿論,這也是他一貫的手腕。 所以策問這第二道題才是重點,士子為了殿試?yán)镉袀€好名次,必是在文章里捧張居正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