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九章 論點(第二更)-《大明文魁》
第(1/3)頁
靜鞭一響,百官都在文華殿御道兩側侍立。
林延潮也是立在道旁,御道對面的周子義就在面前。但見周子義平日清傲,但天子御駕來時,持禮卻是一絲不茍,年紀雖是老邁,但這番君臣之禮,卻是作到了十足,簡直可以是百官的表率了。
林延潮知周子義這等理學大宗師,一生打磨的修養,就在于先誠其意,而后正其心這幾個字上。
對天子的恭敬,是從心底而出,再于形止上體現。
如其他官員禮數雖到了,但總覺卻少了些什么,流于表面文章而已。對不少人而言天子尚年輕,權勢還不如馮保,張居正,故而心底就不如表面上恭敬了。
而周子義他尊的是倫常義理,君為臣綱的綱,而不是因帝位上只是一位少年而輕視的。
古往今來,總有這么些恪守義理的人,商紂無道,仍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如周子義這樣的儒臣一生尊得就是名分大義。
如此對手,按照林延潮的理解,用句俗話來說,就是很軸,特別的軸。
要殺了他容易,要辯倒他難。
林延潮持禮等著天子的御駕從面前而過。
御駕停下后,小皇帝并沒有直接到文華殿上,而是先去了文華殿左室,拜了至圣先師,方才來到殿上。
之后知經筵官李偉,同知經筵的三位閣臣帶領下,林延潮及眾官員隨著他們進入文華殿內按班站下。
知經筵官,同知經筵官列于班首,侍班經筵官次之,侍儀的御史列于殿南,東西對立,他們負責糾察殿上有無官員失儀。身為講官的林延潮列于西班,周子義列于東班。
至于其他百官只能遠遠地站著,黃鳳翔也在其中,他們只能聽不能發表意見。
之后直殿內官上御座,兩名序班捧御案上殿,設于御座之南。再有兩名序班捧講案上殿,設于御案之南正中。
司禮監內官捧四書五經上殿,四書放于御案講案之東。經史置于御案講案之西。
贊禮官唱禮,百官齊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