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八十四章 我不是針對誰-《大明文魁》
第(1/3)頁
昔日魯定公問孔子,有沒有一言興邦的話,孔子說沒有,但有類似。
在林延潮短短這幾句下,殿上君臣都是寂然。
大音希(協(xié)和)聲不過如此。
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唱采薇歌,餓死首陽山。顏回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貧困潦倒,居于陋巷,連糟糠都可以吃,可因病早故。
這就是不求利,而無不自利?
至于大盜盜跖,殺無辜之人,食人之肝,如此暴戾的人居然壽終。
這就是求利利不成,還害了自己?
每個讀書人讀了伯夷,叔齊,顏回的故事,都要掬一把淚水,讀了盜跖之事,而是憤憤不平。
伯夷,叔齊,顏回這等仁人義士,堅持義理而死,這是報答善人方式嗎?
大盜盜跖,暴戾恣睢,遵以何德竟能壽終?
然后下一句,林延潮似給出了答案。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于喻利。
因為孔子這一句話,儒家千百年,都將義與利當作一個硬幣兩面,非義即利,義利當作反義詞來看。以利害義,就是不義(不循天理)之舉,是屈服于利欲。
非義即利,那非利即是義嗎?你整日作吃虧不討好的事,就是遵循天理了?
這幾句話足以顛覆很多君臣的三觀。
李庸對林延潮說得一時無詞以對,組織半天語言辯道:“事事不求利,未必沒有義。林中允經(jīng)義上重于援溺之意,所言字字離不開利字,離圣人之意太遠。”
眾人都聽出李庸這幾句話,變相承認了非利,未必有義,對林延潮根本沒有反擊力度,不過也算勉強站穩(wěn)陣腳。
而林延潮此刻已是火力全開:“圣人教我見利思義,義然后取,卻沒有教我們義然后棄。人皆有利欲,如好色之心,達者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如此好色必不至于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