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六十章 我有一點淺見-《大明文魁》
第(1/3)頁
林延潮在心底否定了這位禮部員外郎的觀點后。接著對方所提出的建議,也是遭到其他官員的反對。
一名三十多歲的給事中出班道:“敢問這位大人,一名儒童讀一年之書,不說能讀完大學,中庸等四書,恐怕僅僅寫得自己名字,默一篇千字文也是不能吧。”
眾官員心想,這給事中說得有道理,一名中人之資儒童不說讓他參加科舉,從一字不識毫無根基至完成千字文,三字經這些啟蒙書籍,能讀能念能寫起碼要幾年,一年功夫能有什么用?
教授時間如此短,大多數儒童不過囫圇吞棗認識幾個字而已,用處根本不大。
那禮部員外郎道:“既是一年不成,也可兩年三年。”
給事中搖了搖頭道:“管子有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我等一輩子讀書尚知不夠,何況兩三年乎,兩三年就令儒童親近圣賢,聞得先王之道嗎?”
這名給事中之言,令在場不少官員一并點頭。
這給事中繼續道:“就算如你說言,每年培養三五萬個儒童,那我問你,天下各郡立義學,義學既由官府而設,那蒙師之薪資亦有官府一手資出,儒童所用的筆墨紙張之費,也要由官府一并承擔。富郡尚好說,那窮郡呢?這筆錢從哪里來?是地方官府征以民賦?還是朝廷下撥?”
說到錢字,在場官員都是嘆氣。隆慶年時朝廷財政可謂是年年赤字,這幾年張居正變法后,這好了些。但若說中央向地方給錢興辦義學,八成都被地方官貪墨,挪用走了。
至于地方衙門自己籌銀辦義學,那么他們肯定是舉雙手贊成,因為多了一個撈錢的途徑啊。
比如林延潮所在的侯官縣,衙門每項開支都要向地方綱派,各種名目。衙門綱派什么呢,比如縣試用的試卷錢、茶餅錢,衙門用的油燭,炭火一筆一筆,都巧立名目問老百姓要錢。再來個義學銀名目,肯定又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這員外郎狡辯了一句:“也可令地方官員令豪右,善人資助義學之事,這有利于文教之事,必有富豪踴躍捐款,且不費朝廷一文錢。”
這話說完,眾官員更是失望,以往天災時,朝廷為了讓地方豪右出錢救助災民,什么辦法都用盡了。現在再叫他們為這義學之事出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