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林延潮道:“陛下面諭,既是舉國無法普及,那么可否從一省一府一縣先行,比如朕這天子腳下,順天府,或者是南京,應天府。” 聽了天子的話,眾大臣都是心道,這個辦法可以有啊。 大明朝現在問題,就是國家組織執行力薄弱,但有兩個地方卻是例外,一個為京師,一個則是南京。 一個天子腳下,一個則為朝廷直轄,而且兩座城市人口都超過百萬之眾,百姓普遍富裕,論及讀書人,官員也是天底下比例最高的地方。 林延潮接著道:“下官淺見,敢問各位大人,若是在兩府興以義學,以兩京禮部直轄義學之事,讓無論官宦貴戚之后,還是在機平民百姓家,以及兩京京官家人,一并入義學讀書,此法可行否?” “若是本城百姓不允家中適齡童子,前往義學就學,朝廷可立即關押逮捕,此法可行否?” “若是京師,南京實行,是否可推及天下?先十三省省城,次天下各府府城,再至各縣縣城?令普天之下適齡童子皆可蒙以養正,是否為圣人之功?” 眾官員心道,這辦法林延潮說是皇帝所思,但恐怕是林延潮所提,但無論如何都是天子首肯的。 這辦法可是比之前禮部員外郎提出全國興辦義學的辦法,無疑更勝一籌。 在京城推行義學,普及教育,比全國推行當然是更容易。朝廷每一項的撥款用度,可就近監察,這由禮部直轄,不必一層一層由地方經手,可以有效杜絕官員上下其手。 另外就效用而言,兩京老百姓有兩百多萬,適齡童子少年就有三五十萬,若能普及義學,建功也是相當快的。 而且官員家屬子侄都在京師,能免費普及教育,對于在座京官都有好處,所以不少官員都是意動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