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奉天承運皇帝,赦曰…… 著林延潮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歸德府同知府事…… 接旨即赴上任…… 來宣旨的是老熟人高淮。 待林延潮叩拜后,高淮連忙扶起林延潮道:“林大人,此去中州,可以繼續為朝廷盡力了。” 林延潮接過圣旨道:“謝過高公公。” 二人想起前事,都是感慨不已。 然后林延潮將高淮送出客棧去,回過頭卻見學生們都是表情不一。 林延潮訝道:“怎么了?” 眾弟子們一時說不出話來,孫承宗上前道:“東翁,我們本以為你此去回鄉養望,如謝安石一般,但眼下突知朝廷將你起復,不由詫異。” 徐火勃勉強地道:“老師,你能外放為正五品,學生真替你高興,為一任親民官,敢問將來是不是仍可以回翰林院任職?” 林延潮聞言心知,在眾學生們心底在想什么。 雖說五品同知官位比六品中允要高,但大家都認為,以翰林之清貴,去地方任同知實是屈就了,若是可以,倒不如回家養望三五年,等待起復之機。 一旁之前爭相要請林延潮的商人,也是私下嘀咕。 “林三元不是被削籍還鄉嗎?怎么又起復了?” “這你就不知道了,聽說歸德那里老百姓雖窮得穿不起褲子,可當官的卻富得流油。” 見眾弟子神情,林延潮道:“儒學有王道,有外用,如翰林清流,為王道,同知親民官,則為外用。本朝以來,人人崇清議之臣,實重王道,而貶低了外用。但以我觀來,若王道不與外用相合,則王道無所成矣。” 眾弟子們聽林延潮這么說,方恍然大悟。 王道與外用合一,就是綱目并舉,這就是事功學的要義,這是林延潮以往每日與他們所講的,也就是古代版的‘實踐出真知’。 這話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眾商人聽了也可以明白。 “故而翰林是為學矣,親民官是為用,先學而后用,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才是事功之所在。” 聽了林延潮這番話,眾弟子們都是露出受教之色。 商人們則是道:“原來林三元此去是為了黃河災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