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大明文魁》


    第(3/3)頁

    更多的則是穿著草鞋布衣的平頭百姓,遠遠看去一下子望不到頭,都是擁在道旁。

    林延潮一下馬車,人頭攢動,人潮一浪一浪趕來。

    老百姓紛紛道:“林青天來了!”

    “林青天到了!”

    “府臺大人到了!”

    看著如此多的百姓都來迎接自己,林延潮霎那之間,但覺得眼眶濕潤,為官如此,夫復何求?

    官員們,鄉紳們一并在前面大聲道:“恭賀司馬榮升知府!”

    “恭賀東翁(老師),榮升知府!”

    “恭賀府臺大人!”

    見這一幕,不說林延潮,連吳通判,馬通判,以及率人來迎接的何通判都是不由生出‘為官者當如是’的心情。

    但見林延潮還是平復了情緒,走至道賀的官員,老百姓中。

    道上人群在道旁左右分開,無數手都伸了出來,向林延潮招著。

    陳濟川,黃越,展明等隨從都隨著林延潮走入百姓中,見這百姓擁護愛戴的一幕,都不由舉袖試淚。

    林延潮在一面走,一面曲手向左右百姓作禮:“謝過諸位同僚!”

    “謝過父老鄉親!”

    走至一半一名老人走了出來,向林延潮道:“林青天。”

    林延潮認得此人,是黃河邊一村子的鄉老,姓魏。

    前年就是這個魏老漢帶著自己的兒子,村子的鄉親,沖擊粥廠,差一點被官兵抓了殺頭。

    是林延潮出面保下了這位老人及他的一家。

    去年林延潮又下鄉見了他一次,一眼就將這老人家認出來。

    那時他與幾個兒子,憑著‘以工代賑’下河工役,將原先抵押給地主的田都贖了回來。

    林延潮見到他就道:“老人家,今年吃上飯了嗎?”

    魏老漢點點頭道:“吃上了,都過了春荒,不僅過了春荒,還有余糧,今年大兒子還要娶媳婦呢。”

    說著魏老漢拉著牛犢般強壯的大兒子道:“我們父子能活命多虧了林青天。眼下你升官了,咱們窮老百姓沒什么拿出手的東西,只有幾句吉利話!”

    “林青天,青云直上,公侯萬代!”

    “林青天,青云直上,公侯萬代!”

    “林青天,青云直上,公侯萬代!”

    無數百姓都是如此言道。

    聲浪夾著黃河邊上的大風,傳得遠遠的。

    林延潮笑道:“多謝老人家了。多謝歸德的父老鄉親。”

    “林青天,請為我們老百姓說幾句話吧!”

    林延潮點點頭道:“好吧。”

    放眼望去,但見道上擠滿了老百姓,都是翹首聽之。

    林延潮演詞不過例行之言,平平無奇,馬通判等官員們本聽得都熟悉,待后來辭鋒突然一轉。

    “何為利?何為義?義利是否兩立?

    此本府所不以為然,本府竊以為為官之義在于百姓的利,切乎每個老幼婦孺,無論豪右閭左,盡當一視同仁。

    故為官之義,即百姓之利,此利人利己。義利合一,即為事功。”

    說到這里,林延潮看向在場官員,百姓問道。

    義利合一難否?既難也,也易也,眾說紛紜。為官為民,其道難乎?

    在場官員百姓無一人交談,受此氣氛感染,眾人都靜聽著林延潮之言。

    林延潮目視左右道:“本官為官以來,欲明德于天下者,求事功之道。辭京陛見時,林某曾言,三年內,讓歸德大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今林某為官一年又半載,大治否?未也,百姓溫飽尚不及也。”

    “爾今林某愧任知府,三年內歸德是否大治,仍無把握。然而功成不必在我,不妨留待后人。一心為民,為政事功,則必不唐捐。”

    聽到這里,眾官員百姓已是忍不住鼓起掌來。

    “故為官為民,其道難乎?”

    “不難矣。難只在林某空有事民之心,卻一人不足以成事。故林某懇請本府的官員,百姓助一臂之力。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事必能成之也。”

    “今日林某愧任知府,心底戰戰兢兢,自思無以報天恩,唯有一心酬百姓社稷。”

    “三年之內,讓歸德大治!民得食,衣足暖!大河不以為害,大堤一御百年!歸德百姓人人得以安居樂業!”

    “今日之言,行之踐之,林某請在場諸位,父老鄉親監督!”

    說完林延潮向百姓們深深一鞠躬,官吏們但覺得呼吸凝重,無法言語。

    “此萬世之言,當浮一大白!”

    孫承宗忍不住率先鼓起掌來,孫承宗以下門生們,無不為林延潮之言而激動。

    這短短的話,怎不知有如何的效力,但就好比一把火,將每個人心底都點燃了。

    溫飽小康,是每一個百姓,每一個讀書人,內心期盼的大同之世。

    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河堤岸邊,道路亭邊,掌聲如雷。

    孫承宗,丘明山,黃越,吳通判,馬通判,何通判,侯執蒲等等,無論官員百姓,林延潮的隨從門生,都是一并用盡所有氣力喝彩,簇擁向林延潮。

    百姓們的呼聲,響徹歸德城外。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