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大明文魁》
第(3/3)頁
眼下商業經濟眼下十分不發達,故而歷史上紅薯,馬鈴薯之物推廣,朝廷起了很大作用。
比如在清朝,乾隆皇帝親自下旨,將種植紅薯作為國策推行,當時各種條件已是成熟。
至于為什么趕著,因為林延潮知道最少二十年后明朝將進入嚴重的小冰河期。
這時從陜西陸續至各省已亂成一鍋粥,以政府在地方的基層力量,根本無力推行紅薯,馬鈴薯之物,所以自己才倚重于徐貞明,借助于朝廷。
然而這樣的事卻是吃力不討好。
北方民間主糧上還是以大小麥為主,番薯,玉米就算落地推廣,肯定會受到阻礙。
朝堂上不少官員質疑,朝廷在屯田之事里,不去種植稻麥這等百姓習慣的主糧,而去種不合口味的玉米,番薯,此舉如同今天有人嫌棄雜交水稻口感差一樣。
不被理解,加上移風易俗,所以說林延潮與徐貞明現在干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但盡管如此,去依然要去辦。
既然是身居高位,不可沒有這點擔當,連徐貞明一個屯田御史都敢不惜烏紗,自己身為部堂級官員就更不可落于人后。
想到這里,林延潮當即回到案上寫信,他想讓自己的門生戶部郎中郭正域,在這件事上幫忙一二。
不過林延潮隨即想到,戶部有十三個清吏司,郎中級官員有十幾個,小事還能幫忙,但屯田之事上郭正域就難說得上話了。
所以林延潮想了想,還是擱筆,過幾日他見戶部尚書宋纁時,給徐貞明說幾句好話就是。
所幸他現在已非人微言輕。
甚至一些事上可以與宋纁這樣的大佬作一些利益交換。
此外在新民報上,自己也可以為他鼓催一二,官員們讀書們百姓們不理解,不是因為無知,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
幸虧自己先一步搶占了輿論的陣地,那么就將來而言,就有很多事可以做了。
如何引導輿論如何,如何潛移默化,這一件件事都要他來操這個局。
雖說長夜漫漫,但林延潮升官的第一個晚上,就在書房里踱步沉思,不知不覺天邊已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