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大明文魁》
第(2/3)頁
說完林延潮對徐貞明深深一揖。
“徐院長!”
隨著林延潮其余書院講師,在場學生無不向徐貞明長揖。
徐貞明看向林延潮,看向書院的講師,學生們,頓時百感交集,片刻之后雙目已是飽含熱淚。
徐貞明花白的胡須顫了顫回揖道:“徐某謝過山長,諸位仁兄了。”
時光在這一刻停頓,再起身后,徐貞明滿臉凝重,最后從趙參魯那拜領的旨意。
徐貞明從書院離去,林延潮此刻從心底替他高興。
另一個時空的徐貞明在屯田失利后,即回到江西老家,不久就病故了,留在世上的唯有《潞水客談》這本記載北方水利之說的著作。
但在這個時空,林延潮挽救了徐貞明的政治生命,出主意出力幫他完成了屯墾旱田之舉,雖說最后徐貞明的被罷官,但番薯,苞谷卻因他成功地在北方得到推廣。這一次大旱,北直隸是受災最輕的。
最后百姓沒有忘記他,朝廷也沒有忘記他。
在啟用徐貞明的詔書中有句話‘古之治事,始繁寡終者十有八九,卿之屯田難稱慎始,卻能克終,此法堪稱良策。’
有了這一句話,可視作天子承認了徐貞明的功績,給予他數年以來的屯田一個肯定。
雖說徐貞明嘴上一直說,功過自有后人來說,但是面對這圣旨他的心情如何,林延潮可以想象。
現在徐貞明奉旨起身后,捧著圣旨仰天道:“屯田有功,徐某死能瞑目了。”
林延潮見了這一幕忍不住第一個鼓起了掌,片刻后書院上下掌聲一片。
次日接到任命的徐貞明即從侯官啟程上京,林延潮親自送徐貞明到碼頭上。
徐貞明面對林延潮道:“徐某這一次來閩本是為了山長,為了書院盡一份力的,但現在書院之事還未完備,徐某卻不得不先行離去,實在是抱憾。”
林延潮笑道:“孺東兄不要說這些見外的話。你能起復,我不知有多高興才是。盼孺東兄此去能大展宏圖。”
徐貞明嘆道:“徐某也望殘生能再為社稷盡綿薄之力,更希望能與山長在京里重逢。”
林延潮聞言一愕唯有笑了笑。
徐貞明取了一書贈給林延潮道:“此書徐某增刪數次最后仍不能定稿,但此去京里怕是再無機會著書,懇請山長幫徐某修訂成書了卻徐某心愿吧。”
說完徐貞明即上了船,林延潮目送他的座船遠去。
這是林延潮與徐貞明的最后一面,一月之后徐貞明在赴任的途中病逝。
至于徐貞明拜托林延潮所著之書,林延潮替他完稿后取名為《潞水客談繼》,此書盡載徐貞明屯墾旱田之事,記載了如何在北方囤種番薯,苞谷,旱稻等等,講述的就是如何盡地力之法。
此書攥成后,隧成北方州縣官府屯田備荒的規范。
而徐貞明也因為一二部《潞水客談》,以及在北方的屯墾之功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懷念。而直隸百姓為感激徐貞明教會他們囤種,故而將番薯稱為徐薯以作追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