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大明文魁》
第(3/3)頁
徐貞明去世后,潘季馴也已年事已高為由向朝廷請求致仕,并在給天子的奏章中懇請選擇賢臣接替漕運河道總督之職。
潘季馴奏章里言河道漕運總督人選極端重要,懇請朝廷再三慎重,天子百官都知道潘季馴言下之意是請朝廷讓林延潮出山接替他漕運河道總督的位子。
但最后朝廷沒有答允,而是改派四川巡撫付知遠接替了潘季馴為漕運河道總督。
付知遠曾歷任歸德府知府,河南左,右布政使,當初與林延潮一起在河南為民請命阻止了馬玉對當地百姓的盤剝。
付知遠是眾所周知的廉臣,他接替潘季馴任漕運河道總督,眾人也是認為可以勝任的。
林延潮知付知遠升任之后,命人將當初潘季馴贈自己的河防一覽改贈給對方,也算是自己對老領導的一番心意。
遍數了一圈,與林延潮有關的官員都被提拔了,唯獨林延潮仍在老家辦書院教書。
徐貞明走后不久閩地遭颶風海溢,沿海各縣損失無數。
林延潮記得自己剛穿越大明時也是遭到颶風海溢最后令自己家中損失慘重,最后林延潮替侯官的周知縣寫了一個魏惠王移粟的典故,這才為本縣百姓借到了糧。
而這一次災情比上一次更重。
與以往從不插手地方事務不同,林延潮這一次卻是主動出面幫助地方賑濟災民。
鰲峰書院門前設了粥鋪,粥鋪里大娘三娘林淺淺幫著煮番薯稀飯,家里人幫著打下手將一鍋一鍋新煮好的紅薯稀飯端來,而書院里的學生們也都不上課了幫忙維持著秩序。
林延潮,徐火勃,三叔等人在施粥,饑民們一個個高舉飯碗,看著因饑餓而發顫的雙手,林延潮實覺得于心不忍。
番薯飯舀在碗里后,饑民們顧不的一切,也不尋地方就蹲在旁邊吃飯。
學生們大多心腸軟看到老弱婦孺,會將他們攙到臨時搭蓋的飯桌,或是書院里吃飯。
“這不是辦法啊,看來水部門外還要再設一粥廠才是。”三叔提議道。
林延潮點點頭道:“這倒是一個辦法,但也是杯水車薪才是。”
“是啊,我們一家之力如何能賑濟這么多災民,官府怎么不出面呢?”
林延潮聞言默然,他也是不好直言。
為了彌補去年北方大旱的虧空,朝廷采用了拆東墻補西墻的辦法。
也就是從福建,浙江東南各省攤派錢糧,雖說攤派的不錯,但福建不比浙江等東南各省本身就是貧瘠,故而攤派過后地方就沒有什么錢糧應對這危機了。
看著望不到盡頭的災民,林延潮對三叔道:“能盡多少力就是多少力吧。雖然也幫不上什么大忙!”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