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一十五章 條陳-《大明文魁》
第(2/3)頁
一直到天啟二年,張居正平反后,他才得以回鄉。最后以八十歲高齡去世。
崇禎時,張獻忠攻破江陵,要張居正第五子張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不從與其孫一并自殺。
張居正曾孫,張敬修孫子張同敞在明亡之際出身抗清,兵敗被俘后不降被殺,其妻殉死。
林延潮從蕭良有口中打聽到張懋修的消息,他雖在煙瘴邊遠之地任知縣,但卻十分勤政為民,開化蠻夷,教民屯墾,興修水利等等,治下百姓無不稱贊他的功勞。其中艱辛自不用多說,而張嗣修也是如此,聽蕭良有說張懋修,張嗣修兄弟二人所為一切,都希望天子能看在眼底,將來有一日能夠為張江陵平反,恢復了張家名爵。
林延潮聽后有些唏噓,他見蕭良有多次窺探自己的臉色,知道他說這話的言下之意。
林延潮一杯酒下肚道:“當年張太岳對林某并無恩德,而林某之所以上諫更非為了什么私誼,而全然為了公義,所以子樞說得感激其實不必了。現在林某知道子樞過得還行就放心了,我們還是談談義學與圖書館之事吧。”
蕭良有聞言稍稍露出失望的神色強笑道:“好吧。”
林延潮當即道:“我以為為政之道,目光當放長遠,而作為卻在當下。”
“我當初倡議在京里設立義學,讓每個蒙童都能讀書,再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皆為開啟民智而行之。以京師而論,原來百人里有十人能知書認字已是很好,在地方州縣蘇浙之地還好一些,但貧瘠之地則百不足二三。”
“但而今京師經過十年的普及教育,百人之中至少有十五六人知書認字,甚至二十人,再過十年,則能達二三十人,若堅持至三十年,京中人口將有近半百姓能識文斷字。試想一二,不僅京中如此,放到整個天下若有一半以上的百姓都能識文斷字,那時候整個天下會是什么樣子!”
蕭良有點點頭道:“宗海兄真有遠見卓識。不過此事非百年之功不可。”
林延潮道:“不錯,所以才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說。從京中再至應天,從應天再至十三省省治,以此類推。普及義學之事非百年不能見功。”
“我們所為都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從不信什么一代人只為一代事,我輩不僅應只謀這一代人的事,還要替后世鋪好路,搭好橋,將來的路要怎么走,就看子孫后輩要怎么走。我等辦教育之事,就是利在子孫,當不計利不急功而為之,如此中華遲早必有作為。”
蕭良有道:“宗海所見固然高遠,但是此舉在于物力財力的艱難,國庫空虛,朝廷自給尚且艱難。至于普及義學,要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哪里有那么多的塾師?哪里有那么多的書本?蒙童筆墨紙硯又從哪里來?”
“除了兩京外,恐怕難以普及至天下了。”
林延潮笑了笑,話是如此,若自己能坐到更高位子上,這一切都有可能。
蕭良友一杯酒豪飲下肚朗聲道:“但那又如何呢?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是宗海當然三元及第,在金鑾殿上之言,良有可謂記憶猶新。百姓家貧猶然懂得讓子讀書,又何況于一國一邦呢?百姓讀書教育之事,國家再難也是要辦啊。”
林延潮見蕭良有提及當年自己狀元及第時,金殿傳臚說過的話,不由一笑。
有些回到了自己年輕意氣飛揚之時,一晃眼已是十年有余。
五月六月之交。
因為彈劾,戶科都給事中胡汝寧亦隨后請辭,但內閣不允。
官場上為此嘩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