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一十五章 條陳-《大明文魁》
第(3/3)頁
事實內情是林延潮得到王家屏的同意后,就讓胡汝寧立即寫了辭疏,再讓內閣駁了回來。
而這時候兵部尚書王一鄂再度上疏以病請辭。天子不允。
然后禮部尚書林延潮上疏,這幾年鄉試物議極多,為國掄才本就當慎重,八月各省秋闈選拔主考官應選拔德才兼備的考官,以防止考試之時不公,引起士子不滿。
林延潮上疏的言下之意路人皆知。
考試一旦出現弊情,那就是選官不當的責任,這個鍋誰來背。
此事責任重大,不可以交給都察院,翰林院選拔,唯有我禮部一力肩挑。
林延潮的上疏引起一陣議論,林延潮上任禮部尚書屁股還沒有坐熱,到處擅權不說,還把主意打到了都察院與翰林院的頭上。
上一次兵部尚書王一鄂病重讓你撿了便宜也就算了。
但翰林院的清流詞臣,都察院的一群噴子,豈是輕易可以招惹的。
哪知上疏之后,新任吏科都給事中鐘羽正則提議先由都察院擇考官,然后由禮部分配至兩京十三省,以啟共同監督,分權分責之用。
翰林院掌院事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劉虞夔也上疏道,事權歸于一則專,鄉試考官主持國家論才之典,必須慎之又慎,由多面權衡,有其權必有其責也。
劉虞夔是蕭良有的老師,他出面說話當然是與蕭良有有關。
鐘羽正代表科道,劉虞夔代表了翰林院,他們的上疏終于讓朝野上下重視起來。
內閣當下讓翰林院,禮部,都察院部議商量鄉試主考官的選拔。
三個衙門部議之后聯名上疏,翰林院掌握衡文之事,出正主考。都察院掌監察之事,由當地科道或從京中調鄉試提調官。
然后禮部從翰林院,京里各部寺選拔鄉試正副主考,為了防止容情舞弊之事,各省鄉試錄卷一律上呈禮部勘磨。
上疏之后,天子允之以后鄉試造此例而行。
此事也成為林延潮升任禮部尚書后通過的第一疏,恰在他的掌職之內。
對于禮部而言,也從都察院,翰林院里又奪回了鄉試主考官的任用之權。
Ps:明日有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