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兼容-《大明文魁》
第(3/3)頁
“格物乃格而知之,事功乃為而知之,又何來本體與功夫分作兩個?倒是吾以為格物知之能為真知嗎?昔日有人失斧,疑鄰居之子為之,觀其言,觀其行,皆疑似竊斧所為。后斧于地中拾得,又觀其言行,無一不似竊斧所為,此知可為真知否?”
“故而尋斧而拾之,即是為之,拾之為之方為真知!”
林延潮一語,滿堂之人無一不露出贊嘆不已,并齊聲喝彩。
這疑人竊斧出自列子,在場之人每個人都聽說過。此一言恰恰懷疑了顧憲成格物之知是真知嗎?
就好比那個懷疑鄰居偷斧的人,這知都是自己腦補出來的,想出來的。
只有找到斧頭,證據說話,這才能驗證真知。
這就是行而后知。
自從這一日宴會后,許孚遠,管志道回去后,旁人問起事功之學,他們都是交口稱贊。不僅稱贊事功之學,確實有其長處,對于林延潮包容各學說之胸懷也是極力的贊賞。
受他們影響,理學,心學的讀書人中也越來越多之人學習事功之學,甚至三學并重。
而就在論戰之時,國子監祭酒蕭良友的國子監圖書館也是正式開設。
這圖書館就設立在國子監之內,不僅允許國子監監生取閱,而且還允許生員功名以上的讀書人,以及京中義學,書院的老師閱讀。
此事也不知不覺中開創了一個先河!
這件事對于這個時代而言是具有極大意義的,但是在當時而言,并沒有太多人的關注,甚至有人當去國子監看書,不過是茶余飯后消遣而已。
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從古至今第一個官辦圖書館,是由朝廷開設并允許讀書人借閱的。
雖然國子監圖書館里藏書不過兩萬余卷,甚至還不如民間藏書十余萬卷的藏,而且還限定了借閱之人的資格,但畢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以往的藏書閣,比如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以及明朝的文淵閣,這都是給官員皇家使用的,而不是給民間讀書人用的。
從此以后,京中的讀書人除了在私塾里讀到四書五經之外,可以不從書肆購買,或去別家借閱,從此可以從心所欲的在國子監的圖書館里看到自己想閱讀的書籍。
比如理學書院的學生想要看心學的書籍,若在自己書院里讀之必然被師長同學斥責,但在圖書館里卻是無人干涉。
除此之外國子監之中書籍可謂包括萬象,除了經史子集外,還有百家之雜學,這些被正統讀書人稱之為不務正業的書籍。
第一次由朝廷拿出來開放給普通的讀書人讀之。
林延潮任禮部尚書以來,所為之事正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理想,而此刻宮里又起一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