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經略高見-《大明文魁》
第(3/3)頁
此刻滴水檐下一名官員起身道:“下官是陳得書,這公文確實是下官所呈得?!?
林延潮道:“到堂上說話!”
陳得書走上堂后,眾官員看去但見此人樣貌古怪,或可以稱得上丑陋,但竟獻奇謀得到了大員的賞識,看來真應了那句話人不可貌相啊!
一旁巡撫劉東星看清此人,他忽然記起這份被自己束之高閣的投書。
于是劉東星笑著向林延潮道:“啟稟經略,此文所言的濱海屯田之事,下官深以為然,已是寫了文書推薦給了戶部的官員,沒料到經略卻先了一步,真是慧眼識珠啊!”
聽了巡撫的話,眾官員心底都是呵呵兩聲,心想就你會說話。
林延潮則笑著道:“本官與中丞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還要聽此人怎么說?!?
陳得書道:“啟稟經略,下官敢以腦袋擔保,這屯田之事可以成功。沒錯天津是多斥鹵,但因無水之故,若得水則潤,只要借鑒閩浙治地之法,以海河之水灌溉,一面瀕河,三面鑿渠,四面筑堤,中間溝涂,條分縷析,待潮來時,渠滿閘留,必可為稻田。”
“當年經略大人知歸德時,正是以此法治理賈魯河,所以可以明白下官所言非虛。”
此言一出,眾官員們都是暗自點頭,并交頭接耳地打聽起陳得書這個人來。如此有見識的官員,為何他們之前就沒有聽說過呢?
但這時候林延潮卻出聲質疑道:“口說無憑,你讓本經略如何信你并非信口開河?就算其法,但是又如何鼓勵百姓?如何能讓商賈出錢呢?你可有方略?!?
但見陳得書道:“回稟經略大人,方才劉通判言本地多是荒蕪,土著不愿開墾,商人不愿出錢,此乃實情。其實我們朝廷命官都不信以閩浙濱海治田,又何況于商人百姓呢?”
“下官曾考察過葛沽,白塘二地,都是人煙稀少的斥鹵之地,但近河的滋潤之地倒也種了葛豆,只是所收不過一二斗,所以下官以為可以在這兩地試點,只要能試種成功。商賈百姓方能始信此法可行,如此見利則自來,而不費朝廷一兵一錢也?!?
不少官員露出了深以為然之色。
劉東星道:“啟稟經略,下官以為此法可行。”
林延潮道:“善也,那么我當奏報朝廷,對于自備工本開荒屯種的軍民,都可給予永業,且免三年稅賦,如此為天津糧餉所來,可利萬世。”
眾官員一聽一并道:“經略大人實為高見!”
ps:明日有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