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大明文魁》
第(2/3)頁
林府街前但見燈火通明,人馬鼻前呼出長長的白氣,座馬時而打著噴鼻。
不久隨著一聲呼喝,數十羽騎盡數上馬,舉著火把在前警戒照路。
清脆密集的馬蹄聲于街面上響起,隨著羽騎之后的一頂八人抬起的坐轎,左右又是幾十名隨從。
坐于轎中的林延潮正閉目養神。
如此八抬大轎自是寬敞,他面前還擺著案幾,讓他可以隨時在轎上邊行邊批改公文。
至于前方的羽騎則是兵部調給閣臣所用,此非六部尚書能有出行之儀仗。
經過棋盤街,再至御橋前。
此時明月在側,天色漆黑,且尚未入朝。
御橋旁百官皆持傘舉燭于宮門前等候,而這時馬蹄聲傳來。
有一小吏策馬而來道:“閣老儀仗,快避道。”
眾官員聞言朝遠處看去,確是閣臣儀仗。
“哪位閣老?”有一名官員突而問道。
其實眾官員們心底也猜測幾分,幾位閣臣中趙志皋年紀老邁,很少如此早來朝參。至于張位為顯宰相氣度,都要最后一個才到。而陳于陛又在告病之中。
如此八成是沈一貫的座駕,不過沈一貫近來也是越起越晚。
官員們立即吩咐左右立即熄去燭火避讓至道旁。
數百炬燭火盡是熄滅,百官從傘下行至宮前一并翹首望去。
寒夜中,何人持炬而來?
但見羽騎持火燎已至,將御橋照得是一片明亮,猶如白晝一般,甚至連這料峭的春寒也被此火光驅散。
大轎在橋邊落轎,百官擁上,但見一名頭戴六梁梁冠,身著朱紅蟒袍,環犀革帶,腳踏朱履的年輕官員步出。
“參見閣老!”
百官齊呼!
另有一名官員口中差一些喚作了大宗伯,欣喜話到嘴邊,福至心靈。
萬一當面叫錯,以對方傳聞中眥睚必報的性子,恐怕以后是沒好日子過了。
林延潮縱目遠顧,但見綿長的百官隊伍列于御橋邊一并向己躬身行禮參拜。
自唐宋起,為宰相者,群臣避道,禮絕百僚,百官見之都要參拜行禮,而林延潮稍稍點頭即是禮數。
更有甚者連點頭也是奉欠,面對百官站立都要侍者垂首攙扶。
林延潮舉步來至官員們中間,眾官員們但見火光之中,不時有相熟的官員上前行禮問候,林延潮則簡單說了幾句話。
此刻有的官員正轉過身去以袖拭淚。
有的官員則是激動雀躍之色溢于言表。
林延潮始終很克制,沒有流露太多情緒,而見此一幕的百官們卻無不動容。
見過后林延潮復行至宮門前與百官一并等候宮門開啟。
朝參時閣臣者最后到來也是無妨,但今日是林延潮入閣第一日,早早抵達也可說得過去。
不少官員在后頻頻耳語。
此刻但見朱紅色的宮門緩緩在林延潮面前開啟……
這是一個普通朝參之日,但年邁的首輔趙志皋來了,連久病在家的陳于陛也是來了。
百官于皇極門前向宮闕虛拜,然后各自散去。
林延潮于皇極門領了旨意,完成了入閣最后一道手續,然后自皇極門東廡經會極門。
會極門即左順門,嘉靖年令士大夫衣冠喪氣的左順門案即在此處。
這也是京文武官員上下接本的地方,故而門禁森然,以往左右廡房里各有給事中,閣吏坐此交接奏本,此外還有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等等。
但現在三殿大火,會極門的廡房被大火波及焚毀。
現在只擺著幾張桌案,科道閣吏坐此辦公。
他們見了林延潮立即起身行禮,林延潮點點頭,然后經過會極門。
會極門后即是真正的皇城了,左手側是皇家舉行經筵日講等典禮的之文華殿。
左順門案時,嘉靖皇帝正在文華殿齋戒,當時楊慎與六部九卿兩百多名官員就跪在左順門外撼門大哭。
至左順門案后六十年,文官集團也改變了斗爭的路線。
他們不再直接攻訐指責皇帝,而是轉而攻擊親近支持皇帝的大臣,黨爭也就來了。
皇帝與大臣接洽的文華殿,及內閣大學士辦公的文淵閣,皆位于皇宮會極門內,比起長安門外的六部較天子近多了。
于文淵閣內辦公的內閣大學士,成為最接近天子的官員,代替天子批改奏章的大學士,接受了皇權的權力渡讓。
內閣大學士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這一路行來,景物再是熟悉不過了。
至文淵閣閣門前時,但見翰林學士掌院事余繼登,率翰林院侍講以下官員立于閣門西側。
詹事府少詹事掌府事曾朝節,率宮坊官立于閣門東側。
皆著吉服的翰林宮坊官員見林延潮皆是舉手口稱:“見過中堂。”
內閣大學士本職在翰林院,銜不過五品,故而見本衙門的官員不可拿宰相的架子,雙方相見用前輩后進之禮。
林延潮先一步入閣,而余繼登,曾朝節緊跟在林延潮其次,翰林們再排列成兩列隊伍經閣門魚貫而入。
走過金水橋來至閣前,但見趙志皋,張位,沈一貫,陳于陛皆于檐階下等候。
彼此一作揖,然后五位閣臣一并由中階至閣內,向正中的孔圣暨四配像行禮。
行禮之后,五位閣臣入座。
閣臣議事的公座就是普普通通的四面平方凳,林延潮手按朱紅色蟒衣及上仰至胸的革帶緩緩坐下。
林延潮排名第三,就坐在東首趙志皋下第二張公座上。
而張位坐在西首第一張椅上,面對林延潮的是沈一貫,而陳于陛則坐于林延潮同側下首。
然后余繼登,曾朝節率宮坊翰林從西階上,先后至堂中先揖圣人,次揖閣臣,再從東階離去。
雖說是走流程,但坐在公座上的林延潮卻是熟悉無比,當初坐在這張公座上的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家屏,王錫爵等等,林延潮曾作為階下翰林中的一員,來此一一參賀過。
當時自己的眼中不免流露出敬仰憧憬渴望羨慕,而今他則從階下翰林的眼中看到當初的自己。
他卻坐到了公座上,接受眾人的參拜,躋身為張申王等內閣大學士之列。
此中滋味并無如何奇特,卻又有一些波動。
心中一時來不及回首,恍惚間甚至不知何時何時自己已身在此處,腦海中一片空白。
林延潮微微伸了下有些發酸腰,側身雙手按在膝上。一道光亮晃目,他的目光浮過眾官員的官帽,不知何時天色已是明亮至此,一輪紅日正為宮檐白云輪流托起,徐徐上升,此景狀哉!
寒夜終會過去,旭日必可中天,林延潮尋著光亮瞇著眼睛,停留在此時此景。
眾翰林作揖離去后,林延潮與幾位閣臣暫時先回到各自值房坐一會。
明成祖朱棣建紫禁城時,建文淵閣作藏書之用。
時文淵閣左右又分東西二閣,東閣西閣又分上下二閣,地方極大。
據記載文淵東閣,藏前朝秘監,東觀石渠,下閣九間藏《大典》,上閣牙簽縹帙,百二層廚。
也就是說藏《永樂大典》的東閣之下閣有九間之大。
最盛時文淵閣藏書有十萬卷之多,但因管理不善藏書大量丟失,如今已是十不存一。
聽聞都是有借無還,甚至監守自盜,如大名鼎鼎的楊廷和,楊慎父子就經常從中‘借書’。甚至有一次楊慎還被當堂抓住。
如今文淵閣早不作藏書之用,改建為閣臣辦事地方,如今的規模是嘉靖十六年時修訂,一共五間,居中一間是圣人像及議事之處,其余四間各自間隔為閣臣值房。
林延潮入自己值房稍坐了會,吃了盞茶,與自己一起新任的機要中書王衡向自己行禮。
林延潮點了點頭,就聽外頭云板響起。
林延潮與幾位閣臣從值房走到公座坐下,檐下站著是左右二房的誥敕官員,中書舍人,閣吏,書辦,隨員。
他們一一至堂上面參,然后主事拿著卯簿,給林延潮等幾位閣臣畫押,其余官吏則是一一在堂下畫押。
然后閣吏奉上各衙門投文以及文書房那轉過來的奏章給幾位閣臣瀏覽。
入文淵閣者都可以看到閣門顯眼處懸掛著嘉靖皇帝的圣諭‘機密重地,一應官員閑雜人等,不許擅入,違者治罪不饒’。
林延潮于堂上仔細看各衙門機密公文,公文必須用拜帖手本,朱印列銜,僉名,孔目銜名,
至于公文格式一律用‘呈’字,六部也不例外,就算是吏部也只能用‘咨呈’二字,不能用‘咨’字。
幾位閣臣看了一會公文,然后趙志皋將公文放在一旁,林延潮等人也是立即停下手里的事,同望向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