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大明文魁》


    第(2/3)頁

    當初朝鮮國國內的黨人還極力反對,認為此舉喪權辱國。現在隨著倭軍再度登陸朝鮮,這些聲音一下子都沒有,反而朝鮮國主以朝鮮官員上下連聲請求大明爸爸速速調兵調糧支援朝鮮。

    楊鎬說了一通朝鮮戰守之策,都深合林延潮之意。果真還是自己人好用。

    林延潮道:“這一次雖說是起于宗室勛戚將海貿之事攪得烏煙瘴氣,但倭人狡詐反復,未必肯一戰而降,故而這一次無論如何也要將起打服!”

    “不過戰后必需重開東洋海貿,不然這一戰就白打了,你與倭人談判要著重這一點。”

    楊鎬道:“下官明白,此去平倭,還是在于以戰促和,但聽聞倭酋平秀吉狡詐反復,信口雌黃,不可以按常理度之,下官樸實之人,怕與他商談會落于下風,還請閣老面授機宜!”

    林延潮失笑道:“他既狡詐反復,你就不必跟著他狡詐反復,不妨以誠示之。”

    “以誠示之?下官不明白。”

    林延潮道:“兩邦交往,不在于和而在于一個禮字。若得禮,和順手可得。你若急切言和,反而遂了最兇最蠻者之意。”

    “你劃定規則與倭人談判,無論他們如何折騰,咱們以不變應萬變。如此他們就知道威逼利誘皆不可動搖于我,最后順應我們的規則之下,與之談判。大節寸步不讓,小處則可出入,這就是本閣部當初與平秀吉打交道的辦法。”

    楊鎬露出心悅誠服之色,當即向林延潮長長一拜道:“多謝閣老賜教!”

    林延潮聞言點了點頭。

    楊鎬走后,林延潮看了一眼戶外,但見雨依舊下得很大。

    不久陳濟川又引入一名八九歲的少年,此人就是林延潮今日要見的第三位客人,是何等身份令他反居于外頭的部寺大臣之上呢?

    但見他低垂著臉,神情有些扭捏不安,衣裳也是濕了。

    林延潮見了嘆息不已,陳濟川對林延潮道:“老爺,他就是丘師爺的遺孤,眼下給你帶來了。”

    丘明山曾是林延潮的師爺,后來投了鐘騾子,操持漕運的事。丘明山后來病故,就留下了此一子,于是他寫信托付給林延潮照看。

    林延潮起身走到少年面前,微微屈身對他道:“今日時候不早,我多余的話也沒有。你只要記得以后將這里當作自己家就好了。”

    陳濟川頻頻目視,但見少年似畏于林延潮威儀,或還是認生之故而沉默不答。

    林延潮見此不以為忤問道:“你用過飯沒有?”

    少年仍是不敢答,只是微微地搖了搖頭,而這時很不巧地肚子里長長地咕了一聲。

    少年頓時窘迫得耳根子也是紅了,而林延潮,陳濟川見此都微微一笑。

    “命廚房今日多作兩個菜”,林延潮吩咐后,對那少年溫言道,“洗了手臉,再換一身衣裳就來用飯,平日有什么喜歡吃的盡管言語就是,我記得你爹喜歡吃鱸魚,想來你也如此!”

    那少年聞言心底一動,不由大著膽子抬起頭來,但見林延潮溫和地笑了笑。

    而這一幕已是暖了這少年心田,他垂下頭用袖輕輕拭去眼角的淚水。

    一旁的林延潮不由撫須微笑。

    次日。

    文淵閣。

    三位閣臣議事之后,沈一貫先行一步告辭,而林延潮留在張位值房里喝茶。

    張位道:“依仆之見,這次倭國再行興兵,乃不滿于上次兵敗,卻又不肯放過與我上朝貿易之利,故而是小打而不是大打。”

    “所以不必勞師動眾,需知道宮里傳來消息,圣上對于東事再起已十分不滿,連石大司馬也遭訓斥,恐怕弄不好連你我也要吃掛落。”

    林延潮聞言不以為意地笑了笑,歷史上第二次援朝之戰,石星身為堂堂兵部尚書竟然淪落到下獄論罪的處境。

    雖說天子念及他當年平寧夏之功的份上最終免去他死罪,但是還是病死獄中。而這一次石星只是吃了一個訓斥,沈惟敬這大忽悠也僅僅是被降官一級罷了。

    林延潮道:“說到底還是朝廷沒錢的緣故,不過獅子博兔,亦用全力。這用兵之道,向來以勢壓人,未得其勝,先勝其勢。”

    張位撫掌大笑道:“宗海還是如此謹慎。”

    說到這里,張位為難道:“可是出兵就要用錢,你看朝廷現在稍稍才緩過一口氣來。楊應龍還在作亂,數月前這才劫掠了江津,南川二地。圣上震怒,四川,貴州的軍政大員皆遭重斥。”

    林延潮道:“次輔,楊應龍不過是肘腋之患,但若縱容倭國則易成心腹之患,再說只要能威服倭國,區區兵餉又如何能與每年流入之金銀相提并論。”

    張位擺了擺手道:“宗海,仆一事不明白,金銀之物既不能食,也不足暖,何必費如此代價以本國之物產易于番邦外國之金銀。”

    “譬如本朝販于番邦的織造,茶葉,瓷器都是精美絕倫之物,而一味貪羨金銀,實難以益于國計民生。”

    “當年有地方官向朝廷奏請漕糧折銀,時戶部尚書宋歸德答說,太倉之儲,寧紅腐不可匱絀,一旦不繼,何所措手?此為朝堂推為高論。”

    林延潮知道張位所言也是當時士大夫普遍觀點。

    宋纁治戶部時就是這個主張他說,寧可太倉里糧食,米陳腐爛也不可匱乏,一旦不繼,朝廷就沒有后備手段。

    就好比銀子,平日買來大米不難,但缺糧之時,必定米價暴漲,那時又能用同樣的價格買米嗎?

    林延潮斟酌了一番言道:“次輔之言經國高論,這一次來此我正是要以此事稟次輔。”

    “哦?”張位問道。

    但見林延潮從袖子取出一白晃晃圓物擱于兩人之間的案幾。

    “次輔,請看。”

    張位取來此圓物放在眼前看了片刻,然后道:“此物乃銀子所鑄,中間似一個‘十’字,做工雕花也不甚巧,厚薄不一,不成形狀。”

    林延潮道:“這是佛郎機人的銀幣,我托人從廣東購來。”

    張位聞言撫須道:“原來是番人之物。”

    沒有看不起,也沒有高看一眼,這就是不少明朝士大夫對待西洋之物的看法。

    林延潮道:“聽聞佛郎機人已是開始用器物制銀,如此銀幣佛郎機人用來市貿往來,可少去切割稱量之煩。”

    張位尋思片刻,然后問道:“莫非宗海打算用東洋販來的金銀鑄幣?”

    林延潮點點頭道:“確有此意。前幾年從倭國販來不少銀幣,其國人稱為銀判,做工甚為精巧,我打算效仿用以流通,促商貿往來之用。”

    張位道:“需如此大費周章?”

    林延潮道:“據倭國消息,平秀吉一統倭島六十六國,占據了不少金銀礦山,并廢除其國海賊,其用心不言而喻。”

    “而本朝除了云南以外,皆不產白銀。嘉靖年間倭國白銀從海上流入本朝,以至于沿海不少海商逐利破壞海禁。而今反過來,若是朝廷將倭國之白銀輸入本朝渠道把握,如此不是將金銀之物皆流入朝廷了嗎?”

    豐臣秀吉奪取日本政權,先掌握全國大的礦山,然后下達海賊禁止令,之后發動征朝戰爭,其用意很顯然有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金銀與明朝貿易。

    掌握了與明朝堪合貿易之權,即取得堪比于其天皇的法定地位。

    林延潮也有如此打算,通過明倭正常貿易,杜絕本國海商與倭國走私貿易,將原本民間流入的金銀統統掌握朝廷手中。

    有此這官方貿易下源源不斷流入金銀,從而將鑄幣權掌握在朝廷手中,使中國從稱量貨幣逐漸轉換至銀本位制。

    張位想了半天,顯然是一頭霧水,于是道:“宗海,你是否說得再明白一些?”

    林延潮笑了笑道:“次輔,本朝之初的鈔錢,乃太祖用紙幣取代金銀所制,當時并不許民間使用金銀,此為銀禁,但為何最后卻敗壞呢?其因在于朝廷濫發鈔錢,以至于民間鈔錢泛濫,故而就不值錢了。”

    “原先朝廷規定每十貫鈔錢折銀七分,如今一千貫不過折銀六錢。鈔錢之濫發可見一斑,以后百姓哪個再敢用鈔錢。”

    “故而要革除此弊,就必須以鈔錢錨定金銀,朝廷有一兩白銀就發行一兩的錢鈔,允許任何商家百姓持錢鈔至朝廷兌換白銀。”

    “那為何宗海又說要鑄銀幣?”

    還不是明朝皇帝亂搞,之前濫發錢鈔,導致國家信用破產。現在哪個百姓肯信朝廷發行的紙幣。

    林延潮道:“錢鈔之法,一時難以通行,先鑄銀幣,等百姓認可后,再輔以紙銀,最后逐步廢除金銀流通,如此經濟之權皆在朝廷之手。”

    張位聞言不由嘆服道:“宗海果真有經濟之才,可惜若能一步到位就好了。”

    林延潮道:“先行銀幣已有莫大好處,首先免去了切割稱量之煩,朝廷不必再將民間收上的銀子再經回爐重造,州縣也可免去火耗之費。”

    “其次百姓也不必出門再拿戥稱稱重金銀,再以夾剪切割,方便了金銀之流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