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每年,中原地區還是有一些地方會發生小規模的蝗災。 既然成了成蟲,就不是雞鴨之類的可以解決掉的,蝗蟲會飛,吃東西的速度極快,飛的速度也很快,雞鴨再能吃也只是望洋興嘆。 這個時候,就需要人力撲打,圍剿,甚至火燒,由地方官府出面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撲打,然后出錢購買蝗蟲,最后統一燒毀或入藥處理。 所幸大規模蝗災不復存在,小規模的蝗災在地方的協調下勉強能壓下去。 養鴨治蝗某種意義上屬于亡羊補牢,是蝗蟲幼蟲期間的干預措施,不是治本之策。 本地蝗蟲消滅殆盡了,外地蝗蟲還是會遷徙出現,蝗蟲的飛行能力真的很強。 郭鵬清楚蝗蟲喜歡溫暖干旱,所以為了從根源上解決蝗蟲問題,郭鵬積極在各地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將土地利用率提高,以此毀壞藏在土地深處的蝗蟲卵。 就算是因為人口損失過大而無法填充的無人區,郭鵬也會組織人手進行植樹造林或者植草之類的行動,以此增加植被覆蓋率,壓縮蝗蟲的生存空間,以此治理蝗蟲。 依靠這樣的行動,蝗災發生的范圍和頻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緩減少,糧食產量得到了很大的保證,但是這樣的行動也伴隨著大量的支出。 舉出了這樣的例子之后,王粲堅決要求加征商稅,開源節流,以備不時之需。 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次蝗災乃至于下一次旱災會出現在什么地方,朝廷必須要有足夠的錢資金儲備和糧食儲備,否則一旦蝗災起,就是千里餓殍的局面。 民政部尚書棗祗對此表示贊同。 “近年來,開春之日越來越向后推移,入冬之日卻越來越早,這不是好的跡象,不利于糧食的生產,從中原到河北再到并州幽州,這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非常值得關注。 所以我等上報陛下之后,陛下要求我等組織人手向南開墾土地,認為南方普遍較為溫暖,若是中原與河北糧食產量減少,江南若能大量產糧,一樣可以彌補北方的不足,這需要錢。” 棗祗也在朝堂上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堅決支持王粲加征商稅彌補國用的建議。 內閣首輔曹操給出的理由也非常值得關注。 郭鵬在延德二年六月曾經下旨給曹操,讓曹操領銜內閣成員對接工部,探討修建一條從洛陽抵達江南的水路運輸渠道的可能。 郭鵬認為開春之日后移和入冬之日提前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趨勢,如此下來不過數十年,中原與河北可能會面臨嚴重的糧食減產。 中原與河北如今是重要的糧食產地,一旦糧食減產,不可避免的會造成饑荒,所以未雨綢繆,把江南作為重要產糧基地的策略很有必要。 不僅如此,還要考慮從江南到中原之地的運輸渠道。 陸路運輸不行,運量太低,根本不能滿足到時候巨大的需求,所以需要考慮水路。 而水路又沒有現成的,所以簡單來說,就是皇帝有了想要修一條內河運輸渠道的想法。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而為了實現這一系列的動作,皇帝需要錢,這錢從何來? 商稅之中而來。 于是皇帝在很多人的推動下有了全面加征商稅的想法,并且這一行為也有大義名分——重農抑商是歷朝歷代的國策。 財政部尚書王粲和民政部尚書棗祗兩人一同上表,直言商業過于繁榮的情況會使得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間接影響糧食產量,所以堅決要求遏制商業發展,打壓商業,以穩固農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