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九百三十三 董昭,你瞎嗎?-《東漢末年梟雄志》


    第(1/3)頁

    準確的說,兵法的傳承比起文法的傳承更加艱難,而且更加敏感一點。

    在國家太平時節偃武修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大規模搞什么軍事教育,在文官們看來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武官來看,這也有些不可思議。

    兵法傳承不像儒學傳承,到現在為止這些學問都有了非常明確的傳承方式,有學校有老師,還有各自的家學私學,遍地開花。

    但是兵學就難了。

    這玩意兒沒有儒學這樣的授課規模,教育傳承全面落后于儒學,要么就是家傳,產生將門之類的,要么就是天生奇才,運氣好,撞上大時代。

    而且一般來說,太平時節誰需要軍事人才?

    馬上建國,難道還能馬上治國嗎?

    這是當初儒生們說服劉邦的那句話,劉邦也無法反駁。

    正是所謂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之類的。

    意思就是國家太平了就不需要將軍了,全部交給文人就可以了。

    可是軍隊這玩意兒難道是可以荒廢一陣子之后一旦有需要就立刻原地恢復超強戰斗力的那種嗎?

    沒有常年累月的投入和精心維持,一旦戰敗一次,老兵大量戰死之后,軍隊戰斗力會很快衰落下去。

    這樣一來,一旦遇到戰事,軍隊將無法應對,國家必將遭到極大的危機。

    封建軍隊的戰斗力衰弱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很難維持,開國那一批軍隊老去或者戰死之后,新兵是跟不上那種戰斗力的。

    郭鵬也想過,如果不做改變,自己死后,也就二三十年的功夫,魏軍也會失去曾經無比強悍的戰斗力,開始走下坡路。

    古代也不是沒有人考慮到這個問題,也曾有人想過要辦理軍事院校。

    最早付諸實施的人是前秦皇帝苻堅,他下令建立一個名為教武堂的軍事院校,讓熟悉兵法陣法的人傳授兵法軍陣的知識給軍隊將領。

    之后就被人反對,說這樣不好,后來苻堅也就沒有堅持,軍校自然也沒有辦理下去,這是關于軍事院校的最早記載。

    再往后,就要到北宋,王安石改革時期出現了名為武學的軍事院校,但是按照北宋重文輕武的強大傳統,也沒怎么辦理,就停辦了。

    之后南宋時期,出于對抗北方威脅的需要,武學才開始大范圍廣泛出現,政府才開始主動培養優秀的軍事人才,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

    一直到兩宋之前,歷代政府都沒有主動設置軍事院校培養過軍事人才。

    這在郭某人看來是極其錯誤的。

    軍事人才全靠將門傳承而不主動培養,全靠天生,不去主動發掘,那軍隊遲早會敗落。

    一家一姓靠血統傳承的將門和大范圍全面招生的軍校哪個更容易出現真正的軍事人才,是個人都能想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