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郭鵬所擔心的這種情況并非沒有可能。 在參謀臺的推演之中,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參謀臺里的一個參謀小組成功推演了一種可能,就是鮮卑人不顧一切的放棄祖地北逃,選擇更安全的地方求生,學習當年的北匈奴遠遁的可能。 提出這種可能的參謀名為龐統,是郭鵬當年親自送到參謀臺的。 他在參謀臺歷任個基礎職位,又到荊州揚州和平州三地軍中實地考察積累經驗,年初被調回參謀臺,擔任一個作戰小組的參謀組長。 此番作戰,在各種戰斗可能被全面提出之后,龐統提出了這樣一種鮮卑人避而不戰的可能,促使郭某人認真思考。 這樣一來,郭鵬的戰略目標當然是達成了。 但是斬獲全無,戰利品全無,拼盡全身力氣揮出的一拳打在了空氣上,會氣吐血的。 那這場戰爭的支出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收回了。 那種感覺就真的很蛋疼。 對此,郭鵬也沒什么太好的應對方案,只能按照龐統所說的,盡量延遲鮮卑人得知這個消息的時間,不給他們太多的考慮時間,不給他們充分的準備機會,打亂他們的部署。 然后軍隊前進的速度要快,不能刻意放緩。 郭鵬表示認同,此番出戰還把龐統帶著,讓他在隨軍的參謀團隊里發光發熱。 另外,郭鵬讓索敵騎兵盡量接近狼居胥山的方位,去盡量探索鮮卑人的動向。 要是真的那幫家伙北逃,這仗還打什么? 素利,扶羅韓,你們可千萬別腳底抹油跑掉啊。 這一仗要是不明不白的打贏了,那該多尷尬啊。 行軍途中,坐在戰車內處理政務的時候,郭鵬也在不斷地祈禱,不斷地許愿,但愿素利和扶羅韓別學北匈奴,一定要留下來死戰到底。 他這邊除了管理行軍軍務之外,也要處理不少政務。 要說軍務,那最麻煩的自然是軍隊的后勤補給。 整個河北的確都被動員起來了,大約動員了八十萬左右的民夫參與行軍,也動員了二十萬左右的輔兵。 加在一起,整個維系這場戰爭的后勤保障人員就有一百萬人。 為了確保二十萬軍隊的遠距離征伐,魏政府需要動用一百萬勞動力進行后勤保障,為此支出的軍費和雜費更是一筆天文數字。 也就是郭某人這些年收入頗豐,儲備頗豐,關鍵時刻直接開倉,否則光靠國家財政還真不一定兜的起來。 劉徹有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礎,有他爺爺和爸爸給他奠定的基礎,打仗有底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