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這個舉國歡慶皇帝徹底掃平北方草原威脅的時刻,已經有那么一部分人開始擔憂他們未來了。 他們開始懷疑皇帝會攜大勝之威做一些他們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而一旦成真,他們的反制手段相當有限。 他們所能依靠的,無非是五經十四家法的壟斷地位,還有對社會經濟輿論的某種掌控。 這是他們在東漢帝國賴以為生的絕對手段。 但是歷史過渡到魏帝國之后,這一切似乎都發生了些許改變。 他們在文化上的壟斷地位和在社會經濟、政治還有輿論方面的掌控都出了一些問題,變得不那么牢靠。 漢末二十年戰火或多或少摧毀了一批士人,摧毀了一批豪強,使得天下局勢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是這種改觀并不牢靠,并且程度有限。 只是郭鵬用了不少手段,讓這些改觀維持下去,并且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大到了讓某些人吃驚的地步。 隨后,魏帝國建立了,士人感覺到自己的處境出現了一些變化。 政治上,經濟上,還有輿論上,他們都難以和手上掌握大量資源的皇帝對抗。 皇帝手上掌握的資源空前的多,而且被他抓得很死,難以侵犯。 至少在他死掉之前,士人們很難對這部分被郭鵬掌握的東西動手,難以吞噬。 可是這至少也是能看到希望的。 一時被郭鵬掌握,之后還有獲取的機會,只要郭鵬死了,后代皇帝沒有他那么強力。 但文化上的變動,似乎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若要做官,若要做真正掌握權力的高官,非要通過他們的體系,走五經十四家法不可。 在這個體系下,得不到他們的承認,就休想真正掌握權力走上政壇呼風喚雨,這一點,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改變。 因為你的確沒有國家級的人才培養方式,能培養出國家級人才的方式和資源,都在他們手里,皇帝掌握的相當有限。 但是因為【時代需求】,很早以前,皇帝就繞開了他們的體系,自己另外搞了一個體系。 在基層的鄉村教人識字,然后通過識字的多少任命村長鄉長,讓那些泥腿子自己治理自己,管一百多個人,或者三五百人,或者一兩千人。 這種等級的官員,并不需要什么太多的本領,不需要明白四書五經六藝。 做得好的,就能被送到太學去,在太學里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正規教育。 比如五經家法之類的。 但是那個比較少,不占多少比重,因為沒什么人愿意去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