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和文舉考試不同的是,武舉考試有更強的專業性和高要求。 不僅要有身體基礎,還要識文斷字能讀能寫,更要有一定的軍事書籍的閱讀經驗,所以很多民間勇士就被攔在了這一環節之外。 他們都不識字,或者就算認得幾個字,也不會讀寫,更沒有讀過兵書。 唯一能參與的大概也就是第一天的考試,第二天的專業技擊考試他們大概都無法參與。 簡而言之,魏軍的戰斗素養已經完全不是民兵等級,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民間人士根本無法雜武舉考試中取得名次。 所以能參加武舉考試的人本身就很有限,基本上都是原來軍隊出身的人,還有比較少的首陽山講武堂出身的人。 為此,郭鵬已經宣布和太學一樣大量增加可以進入首陽山講武堂學習的人士的名額。 從僅僅接受軍中人士改為民間人士也可報名參考,并且放寬報考條件,降低入學考試難度。 只要通過考核,就可以進入首陽山講武堂參加學習,并且在三年的學習之后參加武舉考試。 然后為了進一步規范武舉考試的參與人群,提高武舉考試的等級,避免日后出現武舉不被重視的情況,郭鵬規定從第三屆武舉考試開始,武舉考試也要擁有首陽山講武堂的學籍才能參加。 等時機進一步成熟,郭某人也打算在其他州郡設置一些州所屬和郡所屬的講武堂,以此擴大武學學子的基數,以便于更好地優中選優,選出真正優秀的軍事人才。 文舉和武舉雙雙確立之后,郭某人就可以向下回溯,配套各項教學設施,規范教學標準等等,反過來推動教育改革。 文武兩場科舉考試的結果同一天發放,名次也都一樣排列。 文有文狀元,武有武狀元,同一天進行御街夸官,同一天由皇帝親自設宴恭喜、鼓勵這些天之驕子們再創輝煌。 以示國朝文武并重的基本國策。 在這樣的基本精神的指導下,延德七年十一月的時候,郭鵬就下詔讓有意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們趕赴洛陽準備參考。 雖然時間緊急,但是各地學子得到消息之后,還是緊趕慢趕的奔赴洛陽,里頭并不乏有往日里必然能當官的士族子弟。 他們一邊困惑著,一邊緊趕慢趕向洛陽前進,為了做官,他們還是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的苦楚。 可是黎庶子弟們則是覺得找到了千年難遇的機會,作為泥腿子,有朝一日也能得到學籍,成為學子,擁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這在往年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是現在,卻成為了現實。 他們可以參加考試,一旦被錄取,就可以當官,改變命運,走上人生的坦途。 這是何等讓人激動的事情? 他們懷揣著對未來的向往,以及對魏天子的感激,風風火火的往洛陽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