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六十四 犁庭掃穴政策-《東漢末年梟雄志》
第(1/3)頁
人多力量大。
人多才能做到更多的事情,才能創造大的工程項目,才能解決大的問題,很多事情都要靠人多去解決,這是真理。
但是在這個生產力底下的時代,人多和饑荒、大瘟疫往往是綁定在一起的。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規律就是溫暖時期積蓄的大量人口在寒冷時期養不活,草原下大雪凍死牛羊馬,他們活不下去了,必須要尋找出路。
要么自相殘殺,要么舍命南侵。
溫暖時期,很少有北方游牧、漁獵政權的領導者會產生入主中原的政治目標和野望,寒冷期則不然。
就算為了活下去也要往南走。
中原帝國則由于零度等溫線南移而導致北方邊境糧食供應量不足,無法動員大規模軍隊抵抗反擊游牧騎兵南下,往往居于劣勢。
游牧騎兵則由于高機動型和后勤補給的靈活性居于優勢,來去如風,讓中原帝國頭疼不已。
大軍出征后勤絕對是第一要素,中原帝國規模龐大的軍隊則更需要大規模后勤作為依仗。
沒有后勤,沒有糧食,萬事皆休。
所以郭鵬無比重視這一切。
他深知,以魏帝國如今擴張的領土北境以及人口規模來看,不修大運河,不修大馳道,不搞海運,未來的日子絕對不好過。
當然,提前把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族一掃而空也是一個辦法。
所以郭鵬在建立漠州和平州的建制之后,也在漠州和平州安排了駐扎當地的騎兵,兩個州各有一支萬人騎兵隊活動。
漠州的萬人騎兵隊由原黑山降將張燕率領,平州的萬人騎兵隊則由原遼東太守田豫率領。
主要威脅力量被掃平之后,這兩支騎兵萬人隊的任務就是不斷的游獵,不斷地探索邊境,尋找土著蠻夷的居所,然后直接滅殺。
發現一個部落,滅殺一個部落,壯女和壯男能帶回則帶回,不能帶回的老弱病殘和幼童全部抹殺,縱火焚燒當地,毀滅一切。
這是郭鵬給漠州以及平州下達的【犁庭掃穴】長期政策。
這個政策只要魏帝國還存在就要繼續進行。
對于漠州和平州兩地,犁庭掃穴的軍事政策要延續到永遠,永遠都不能停息。
漠州地區轄地廣大,幾乎是能看到的大草原全都被劃入漠州的范圍,兵鋒所到之處,就是疆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