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彥對于這兩位還是很尊敬的,真正的佛門高僧大智大慧,再看少林寺這些身寬體壯,滿面紅光的僧人,就愈發不順眼:“似你這般貪癡嗔怒,樣樣不缺的僧人,竟然還是少林三綱?以你為綱,怎能教好這寺中上下?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你可明白?” 惠藏想到之前師伯點撥,不禁驚詫莫名,又想到法明之言,這位看似是俗世之人,實則是佛子臨塵,不禁道:“難道李機宜知我禪宗之學?” 李彥道:“慧能法師的‘頓悟’,神秀法師的‘漸修’,各有精妙,禪宗所學,確實很符合我的武學進境。” 關于神秀和慧能的南北禪宗之爭,后世都眾說紛紜,各派學者有各種分析,哪個更高明,哪個更實際,李彥不發表意見,他反正覺得汲取精華,都挺好用。 他每努力一次,就相當于慧能的“頓悟法”,平常的練武積累,則是神秀的“漸修法”,兩者相輔相成,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再看眼前眾僧,李彥不禁搖頭:“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要求一個悟字,似你們少林寺這般整天俗務纏身,變成了廢悟,最終佛門寺院成了商賈生意之地,滿是銅臭,哪有半分禪意?可別辜負了達摩于此傳道啊!” 惠藏面孔漲紅,想要以佛法辯駁,但又害怕萬一辯不過,自己在寺中的威望必然一落千丈,心生退意,再度轉移話題:“李機宜既要在此傳旨,老衲這便是去請我少林方丈而來,請諸位稍候。” 不料話音剛落,李彥又皺起眉頭:“方丈?就算是大慈恩寺的普光大師,身為玄奘大師的弟子,都還稱主持,你區區一個少林寺,有何資格稱方丈?” 程務忠在邊上見他訓斥老和尚,偏偏對方還不敢辯駁,心里已經足夠痛快,此時更是趁機問道:“李機宜,主持是何意?方丈又是何意?” 李彥心想問得好,解釋道:“佛門寺院現在的領導者,稱為主持,心住于法,弘揚傳續,謂之主持。” “而方丈一詞,最初是仙山之名,海外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后來佛道兩家都有引用。” “佛教《維摩詰經》中有言,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所住的臥室僅僅一丈見方,卻能容納二千師子之座,有不可思議之妙。” “這個前半句有記載,據說中印度毗舍離城有維摩居士的禪室,王玄策將軍親自量過,所住的臥室僅一丈見方,后半句就是弘揚佛法了,故方丈之稱,也可稱大德高僧。” 李彥不通佛法,但對于歷史上這些詞語的演變,卻是有所了解,唐朝的方丈一詞,是用來贊揚佛法精深,等到宋朝,方丈這個詞開始指住持的居室,再往后就漸漸引申為住持本人了,俗稱“方丈和尚”。 到了后世,方丈則完全凌駕于主持之上,無論大小寺廟,都會有住持,但未必有方丈,方丈需要有一定的佛學影響力,經過佛教協會批準,才可以擔任。 殿內群僧聆聽,覺得漲知識了。 惠藏胸膛起伏,則難過得要吐血了。 你對佛門的稱謂也這么了解,居然還說自己完全不通佛法? 他將自家主持稱為方丈,意思很簡單,我們少林主持佛法精深,德高望重,用以彰顯禪宗祖庭的威風,結果…… 沒有什么比吹牛逼被當面揭穿,更令人羞愧難當的了,悔不聽法明之言啊! 偏偏就在這時,外面一位僧人突然驚恐不已的沖進來,口中高呼:“不好了!主持……主持他……” 惠藏眼睛怒瞪,予以糾正:“是方丈!” 那僧人確實維持住了這份顏面,糾正了稱呼,哀嚎道:“方丈遇害了!!” 第(3/3)頁